為何一定要在中美間站隊?主體外交正逐漸回歸

撰文:紀瀾
出版:更新:

在中美鬥爭愈發激烈的當下,不少國家採取了不得罪中美任何一方的態度。比如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原計劃6月召開G7峰會,其中一個議題是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以疫情為由拒絕了參會的邀請。

新冠肺炎爆發後,特朗普政府多次提到要調查中國、要求中國賠償,但德國、英國等並未響應。精明如日本者,只是說「病毒是從中國擴散到世界」。

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5月底的四國涉港聲明上,日本及新西蘭皆以「時間太趕」而拒絕參加。6月日本參與發表G7外長聲明時,亦表示此前拒絕表態的原因,是想避免造成「跟隨某個國家」的印象。

在國際議題上,美國的盟友立場有着細微的差別,有時亦步亦趨,有時與美國並不同調,反倒展現出了更多的獨立性,比如日本、德國、菲律賓等。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各國都在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決定。

小國依附大國是因為有利可圖。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從政治到經濟再到軍事,兩強處於完全對抗的狀態。小國受囿於自身實力的限制,很難獨善其身,只能依附某一方作為生存的手段。

冷戰時期是如此,現在依然是如此。相比於單極霸權時代,各國除了依附選項之外別無他法。全球走向多極化,格局處於不斷調整之後。在過去幾年,世界加速調整,但舊秩序尚未崩潰而新秩序尚未建立,各國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力量還未出現新一輪的質變。

局勢尚未確定給予了小國基於自身實力和利益進行自主選擇的空間,站隊有風險,盲目的跟隨也便越來越少,各國也在外交議題上展現出更多的主體性。

以往數十年,世界秩序基本圍繞美國國家利益而轉,以至於各國在考慮自己的外交、經濟政策時(甚至包括政治人士和黨派的選舉策略,譬如巴西、日本、韓國),只需與美國掛鈎,便足矣;然而今天世界愈發去「單極化」,世界秩序愈發不再圍繞美國利益而轉,以至於歐盟、印度、日韓、中國等角色的要求愈發需要被予以考慮。這也就導致各國「緊隨美國」的外交經濟政策愈發不符合各國的國家利益。

而在亞太地區,尤其是西亞太地區,因為各國與中國日益加深的關係,這種情況就更明顯,與中國的關係甚至已經變得比與美國的關係更重要。這也就令各國面臨來自美國的更大政治壓力。

有鑒於此,這種問題就絕非「選邊站」或是「平衡政策」所能解決,而是有需各國政府對時局演變的起因和趨勢有準確的認知,時時以現實中庸的方式做出調整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