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國「獨角獸」可變「萬億妖股」 港產電動車開花不結果?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2019年電動車全球銷量36.7萬輛、收入達245億美元、市值一度飆升至3,200多億美元⋯⋯種種數字令美國電動車公司Tesla成為城中熱話,不少人對這隻市值以千億美元計的「獨角獸」趨之若鶩。早在10多年前,香港曾與一隻極具潛力且逐漸成形的電動車「獨角獸」MyCar擦身而過,當時MyCar未獲得政府及商界青睞,團隊因而將技術拱手相讓予美國公司。為何當年香港電動車發展會陷入困局?

美國電動車製造商Tesla在今年4月售出第100 萬輛電動車,成為史上首間擁有此成就的電動車公司。(Tesla)

成立於2003年的美國電動車製造商Tesla近年業務如日中天,如在今年4月售出第100萬輛電動車,成為史上首間擁有此成就的電動車公司。然而Tesla並不滿足於生產電動車,亦踏足太陽能板及儲能設備等業務,野心遠超傳統汽車製造業。事實上,香港曾有本土研發的電動車,理工大學電機及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早於2007年便成功研發電動車MyCar。

鄭家偉在英國畢業後數年在當地參與電動車的研發項目,隨後到理工大學延續電動車研究。時至2007年,團隊推出了首代MyCar,兩年後,團隊與本地車廠EuAuto合作在東莞設生產線,成功售出數十輛。當時Mycar已獲得歐洲認證,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更在出席活動時試坐,指MyCar是香港工業的標誌,為本地帶來商機。

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更在出席活動時試坐MyCar。(香港理工大學圖片)

香港機管局、港鐵公司曾是MyCar的買家,不過,特區政府並沒有帶頭使用或進一步協助推廣MyCar。好境不常,團隊生產100輛MyCar後,苦等政府及投資者資金多時仍無下文,鄭家偉只好將品牌和技術售予大型美國環保車廠GreenTech Automotive(GTA),對方動用逾一億港元收購EuAuto,隨即在美國密西西比州設生產線兩萬輛MyCar出售。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當年全球電動車發展還處於萌芽階段,各國仍然未能積極推動電動車,而且技術亦未成熟,2007年的MyCar當時或是全球首部商用全電動車。MyCar的起步時間與2008年開始量產電動車的Tesla相若,相隔10多年後,當Tesla快成為被捧上天的神話,反觀電動車MyCar在香港政府眼中仍舊像個笑話。為何本來領先全球、極巨發展潛力的MyCar,到最後卻不能在香港落地生根?

為何本來領先全球、極巨發展潛力的MyCar,到最後卻不能在香港落地生根?(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投資者短視 政府資助僧多粥少

「low tech撈嘢,high tech揩嘢!」是不少投資者的心聲,為了早日收取回報,較高風險的科研產品或技術並不是他們的投資首選。鄭家偉曾在2018年接受《香港01》訪問時便坦言MyCar的失敗與投資者保守心態有關。

至於政府的資助更令研發者望門興嘆。現時大學研究主要從創新及科技基金及研究資助局的資助計劃取得資助,儘管近年政府大力推動創科發展,但資助的申請程序繁複、審批時間長,而且審批標準離地,令研究者難以通過審批,鄭家偉曾分享指,委員期望獲得撥款的是史無前例、全球獨一無二的技術;但學術界卻認為即使已有相似技術,但對方定價、成效未明,本土自發研究亦值得資助。當審批委員與研究者想法出現落差,往往增添了申請資助的難度。

科研環境欠佳 人才技術難發揮

香港不乏「走寶」例子——大疆(DJI)無人機、智能眼鏡Google Glass、無線充電技術等,香港明明都曾參與重要組建的研發,但最終通通都未能在港發揚光大,而且與香港擦身而過的不止是技術,還有人才。鄭家偉指,待資金到手,項目或者早已落後他人,這亦間接影響團隊挽留研究人員。

除大學研究外,香港科研人員待遇較其他地區次等早已不是新鮮事,加上本港科研土壤有所局限,人才難發揮,前景不明加強了科研人員的去意,遑論建立人才庫推動產業發展。創新科技署在7月初推出「研究人才庫」計劃,合資格的科研公司每月取得18,000至32,000元資助,聘請擁有學士、碩士或者博士學位的畢業生進行研發工作,每公司有四個名額,聘用期最長三年,但單憑銀彈政策能否留住人才?

截至去年9月底,全港有2,506個電動車充電站,按比例計五輛電動車要分享一個充電站。(資料圖片/李孫彤攝)

政策配套不足 科研難離象牙塔

除了資金及人才,MyCar與Tesla難在本土落地,或許亦因沒有政策配合所致。MyCar剛推出時,最高時速為64公里,此點可能會令部分買家卻步,但除此之外,但充電設施配套長年不足,仍會窒礙電動車普及。

電動私家車登記數字由2011年12月的178輛,增加至2019年10月的12,650輛,但截至去年9月底,全港有2,506個電動車充電站,按比例計五輛電動車要分享一個充電站,當中有1,649個由私營機構設立,並非所有均開放予公眾使用。環境局已撥出1.2億元安裝中速充電器,預計至2022年全港將有約1,800個公共充電器。

儘管近年電動車在港日趨普及,但配套仍然不足,而且港府稱積極推廣使用電動車,但卻在2017年4月削減電動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優惠,被批評與推廣目標背道而馳,遂在2018年初以「一換一」計劃取而代之,向將舊私家車換為電動車的車主提供較高的稅務優惠。

從研發到商品化、從留在實驗室到走向大眾⋯⋯如果研究沒有完整的產業政策支持,本地科研人員的努力也只會付諸流水,或是由他人收割成果,「Made in Hong Kong」也永遠只是一句口號。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新冠肺炎.深度】疫情肆虐半年 為何醫護租酒店仍被拒?

【新冠肺炎.深度】抗疫政治化害港 政府需要實事求是

【立法會選舉2020.深度】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反對派」?

【港區國安法.深度】港英「政治部」怎樣運作?

桂山島填海.深度|中央出手顯港府無能 但借地建屋難解深層矛盾

港版國安法.深度|港澳「國安委」大不同——範疇更廣,職能更窄?

【港版國安法.深度】香港設國安委員會 「澳門模式」有何借鑑

【港版國安法.深度】澳門如何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

港版國安法|梁美芬促盡早完成23條 不排除藉此移除「人大版」

【國歌法二讀.深度】一文看清立法之爭真假議題——偏見還是藉口?

歷史科.深度|從試題之爭思國民意識—殖民地培養了怎樣的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