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深度】拆解反對全民檢測的兩大偽命題

撰文:高晉猷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持續近兩個月有所回落,特區政府將於9月1日展開為期兩周的自願全民檢測計劃,並由內地專家協助當局執行。不過,無論疫情如何,坊間總有反對之聲,質疑檢測無助抗疫,甚至涉及收集基因、利益輸送;特首林鄭月娥昨早(8月25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曾不點名批評「所謂」專家不斷抹黑計劃,刻意破壞央港關係。觀乎世界各地的抗疫措施,「全民檢測」並不罕見,而且具有科學基礎,但為何會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疫症當前、人命關天,所謂爭議不過是些充斥偏見的「偽命題」,但問題是,經過「反修例」的撕裂,我們的社會已經「政治化」到可以容許「政治炒作」凌駕「市民健康」嗎?

爭議一:收集基因、利益輸送?

「全民檢測」的最大爭議之一,莫過於港人DNA資料的安全風險。9月1日正式實施的「全民檢測」,將採用鼻咽拭子檢測的方式,透過醫用棉簽蘸取咽喉分泌物,以檢驗受檢者對新冠肺炎病毒的反應——這個再正常不過的檢測步驟,為何惹來滿天陰謀?原來,檢驗物當中帶有受檢者的口鼻粘膜組織,從技術上來說,化驗師的確可以從中截取遺傳物質脱氧核醣核酸(DNA);更關鍵是,負責檢測計劃的華昇診斷中心、中國檢驗有限公司及Prenetics,頭兩者均源自內地——因此,有人借機質疑當局藉此建立港人基因資料庫、將數據送返內地云云;也有人將檢測與「港版健康碼」相聯繫,認為當局將會循基因和行蹤全天候監控港人。

立法會議員諸郭家麒曾批評,當局繞過招標程序直接採購內地檢測服務是「偏離正常的做法,把合同私相授受」。(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然而,事實的確如此嗎?這些所謂「質疑」,是建基於有證據的合理推斷,還是無稽之談?如果負責執行「全民檢測」的是本地甚或歐美機構,個別人士還會借機炒作嗎?直到目前為止,有沒有人能夠清楚交代「收集港人基因」的具體目的和實際作用?歸根究底,反對人士無非是基於對內地的傲慢與偏見,而將各種所謂「隱憂」加以扭曲、胡亂詮釋。無可否認,內地確曾出現不少冤假錯案、漏報瞞報,所以港人的憂慮並非毫無因由;然而,如果只放大這些負面資訊,而無視內地核酸檢測的實力和防控疫情的成效,則有失公允。再者,DNA採樣手續繁複,後續分析亦需動用大量資源;按照武漢市5月份曾花費9億人民幣為逾989萬人檢疫推算,香港是次檢疫或涉及數億元公帑,倘要藉此建立所謂「全民遺傳資料庫」更動輒要花費十數倍的金額——如此耗費人力物力的假設對當下的特區政府而言,並不現實。

至於有立法會議員諸如公民黨郭家麒曾批評,當局繞過招標程序直接採購內地檢測服務是「偏離正常的做法,把合同私相授受」一說,更是可笑。林鄭月娥早已表明,「全民檢測」是由中央委派的機構直接提供檢測服務,當中檢測人員及試劑費用均由中央負責,根本不涉及「招標」,而特區政府則自行負責室外採樣、物流運送及宣傳,又何來「利益輸送」?這不禁令人聯想起,在肺炎疫情之處而口罩極為短缺之際,港府被揭發沿用「價低者得」的招標程序採購口罩時,民主派議員曾經狠批當局「官僚僵化」、「罔顧人命」,如今當局基於大眾健康,在「非常時期」採取「非常手段」,反而被罵「沒有跟足招標程序」!

屯門醫院心臟專科黃任匡醫生認為,全民檢測出現的「假陽性」也會進一步為病人和醫療系統帶來額外的負擔,所以他本人不會參與。(資料圖片/楊榮飛攝)

爭議二:成效不足,無助防控?

「全民檢測」的另一爭議在於,有「所謂專家」質疑成效不足,不但無法抑制病毒,甚至可能因而衍生另一波社區爆發。例如,屯門醫院心臟專科黃任匡醫生認為,全民檢測出現的「假陽性」也會進一步為病人和醫療系統帶來額外的負擔,所以他本人不會參與;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也說「全民檢測」的成效很低,而他向來嚴格管理個人生活,自認為受感染機會微乎其微,所以並不懷疑自己是「隱形傳播者」,故也不會參加檢測。

然而,檢測真的對抗疫於事無補嗎?觀乎內地、韓國、美國及德國的做法,「全民檢測」乃科學化的檢測手段,能夠有效阻截「社區傳播鏈」。事實上,自第三波爆發以來,當局的各項防疫措施均未見顯著成效,感染源頭未明個案的比例為三波疫情中最高。例如8月4日新增80宗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當中24宗感染源頭未明,直至上周日(8月23日),本港仍新增25宗新型肺炎確診個案,而當中8宗源頭未明。有了「全民檢測」,可望追截病毒源頭,正如林鄭月娥所言,如果社區現存1,500名隱形患者,冀措施「搵得一個得一個」。

至於何栢良自信不是「隱形傳播者」而不參與「全民檢測」,這理由實在過於牽強——所謂「醫者能醫不自醫」,即使是醫生,也不可能在未經科學檢測的情況下斷言自己未受感染。對於黃任匡擔心「全民檢測」下的「假陽性」個案可能拖垮醫療系統,明顯也屬過慮,正如何栢良所說,確診者在入院前須做三次病毒檢測,假如每次檢測的假陽性率是百分之一,重複檢測的假陽性率便是一百萬分之一,所以,市民被誤診的機會才是「微乎其微」。疫症當前,任何人只能夠用「科學」說話,即使是「醫生」也各有專精——懂得為病人進行臨床診治的,並不一定曉得如何防控公共衛生危機;而眾多「專家」之說,哪些是基於防疫專業的建議,哪些又是越俎代庖的誤導,相信社會自有公論。

何栢良指「全民檢測」的成效很低,而他向來嚴格管理個人生活,自認為受感染機會微乎其微,所以並不懷疑自己是「隱形傳播者」,故也不會參加檢測。(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單靠「全民檢測」,就可一勞永逸?

必須指出,單靠「全民檢測」或未能有效遏止本港疫情蔓延,務須配合各項防治措施,方能收到成效。病毒一般潛伏期為五日,撇開香港能否在五日內為七百多萬人檢測不談,單是居家令和禁足令欠奉,恐怕已難以令人信服是次檢測是否又是一場「公關騷」。故此,港府應強制檢驗結果為「陽性」的潛在病患者留家隔離,以及再輔以可能範圍的金錢補助予受影響的人士,方能雙管齊下。另一邊廂,亦需要以阻隔社區接觸為要務,阻止病毒持續擴散。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實由年初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一直困擾世界各國的首要問題就是對病毒的認識不足。每一次新型病毒的出現,總會為世界帶來銳不可當的毀滅性打擊,例如人類史上14世紀最有名的大規模瘟疫——黑死病(鼠疫),曾橫掃歐亞大陸,奪去7,500多萬人命,甚至消滅歐洲近半人口。時至數世紀後的今日,黑死病的死亡人數已銳減至每年約2,000人,箇中原因當與人類醫學日益進步及對黑死病愈加瞭解有關。人類認知的進步才是病毒的最終剋星,是次新冠危機亦不例外。故是次檢測有助我們對新冠病毒更加以瞭解,以及堵截感染源頭,「全民檢測」的一小步,可能將會是人類再一次戰勝瘟疫的一大步。

(香港01製圖)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抗疫基金・深度】第二輪保就業 為何政府總是重複犯錯?

【抗疫基金・深度】新加坡派錢保就業 香港企業錢照收人照炒?

【新冠肺炎・深度】外傭宿舍無王管 免費檢測只是揚湯止沸?

【新冠肺炎.深度】為什麼香港必須力爭「清零」?

【新冠肺炎.深度】當「反對內地醫護援港」 究竟「反對」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