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基金・深度】第二輪保就業 為何政府總是重複犯錯?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政府於昨日(8月18日)推出第二期「保就業」計劃,並針對未於首輪計劃受惠65歲以上長者僱員,以及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大幅影響的大型物業管理公司和大型超市引入數項新措施,另亦新增罰則。「保就業」計劃第一期因漏洞處處、僱員未必受惠而為人詬病。第二期計劃能亡羊補牢,還是只是弄巧反拙?

政府推出「保就業計劃」原意是抑止裁員潮,但第一期計劃推出後,卻被發現漏洞處處。(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第二期「保就業」計劃於本月31日起接受申請,工資補貼涵蓋9至11月。與首期相比,第二期內容大致不變,惟於首期計劃中,已領取資助的自僱人士則不能再提出申請,而僱主申請第二期資助時,可重新選擇「指定月份」,而承諾受薪人數則須以2020年3月作標準。此前未能精準幫助有需要企業的政府,是次能否令更多僱員受惠?

政府在2020年4月8日宣布第二輪防疫抗疫措施,透過強積金制度推行第一期「保就業」計劃,向合資格僱主提供工資補貼。僱主可從去年12月至今年3月選取其中一個月份,計算補貼金額,金額為當月每名僱員薪酬的一半,以9,000元為上限;亦向自僱強積金供款人士提供一筆過7,500元資助,第一期補貼涵蓋2020年6月至8月。

僱主6至8月份的受薪人數不能少於3月份的受聘人數,如僱主領取補貼後卻在資助期間裁員,會有罰款;如未有把補貼全數金額用於僱員工資上,便要歸還差額。

(一)對漏洞視而不見?

政府推出「保就業計劃」原意是抑止裁員潮,但第一期計劃推出後,卻被發現漏洞處處。社會有聲音質疑,部份僱員未必受惠,只有僱主得益。職工盟屢次召開記者會,表示迄今收到146宗有關僱員對保就業計劃投訴及求助,當中包括:被迫放無薪假、公司裁員、計劃未能保障工人、月薪轉日薪、被逼減薪及開工不足六種剝削形式,批評保就業計劃漏洞百出,未能保障前線及基層員工飯碗,有的即使保住飯碗,卻面對新一輪剝削潮。

職工盟屬會表示收到求助,求助人指公司表明自己工資過高而遭解僱,及後會另聘數名員工,質疑此舉是為次輪保就業計劃鋪路。(資料圖片/龔嘉盛攝)

職工盟舉例說,因申領補貼的僱主只需承諾不裁員,僱主為了「湊人頭」,或要求長工員工改為兼職,或改為日薪、時薪聘用員工,這既可領取補貼,又可減省薪金開支。職工盟屬會亦表示收到求助,求助人指公司表明自己工資過高而遭解僱,及後會另聘數名員工,質疑此舉是為次輪保就業計劃鋪路。

秘書處至今收到387宗舉報,主要涉及減少員工人數、辭退員工、未有按時發放工資或減薪等,秘書處已將部分個案轉介勞工處、海關及積金局跟進。社會不斷聲音批評政府對計劃放任不管,未有監管企業如何分配,而政府在新一期計劃亦未有修補漏洞。 只是單靠公眾舉報及部門抽查,能否從源頭打擊違規情況?

(二)新措施弄巧反拙?

舊亂未平,新患又起。當局表明在第二期「保就業計劃」會引入新措施,但這些措施旋即引起質疑。

新措施包括:
(一)65歲以上有強積金戶口但無供款人士,可按月得到5,000元工資補貼,僱主須全數交予僱員
如參與第二期計劃:
(二)大型物業管理公司須回饋不少於80%補貼給業主或業主立案法團,回饋方式由業主或物管公司決定
(三)兩大超市百佳和惠康須向客人提供優惠,或為弱勢社群或非政府機構提供超市券

政府對百佳及惠康開出條件,指若參加第二期計劃,領取補貼後要向客人提供優惠。(資料圖片)

就首項新措施而言,職工盟認為此舉等同提供另一途徑供僱主剝削員工,要求將資助直接派發予僱員;而工聯會亦提出65歲以上長者僱員通常已關閉強積金戶口,因此措施作用不大。

而政府對百佳及惠康開出條件,指若參加第二期計劃,領取補貼後要向客人提供優惠。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在記者會上解釋,參考本港的上半年零售數據,大型超級市場並未受太大影響,而政府基於「公平原則」,須處理所有企業申請。新措施推出後,市民能從超市優惠中受惠,若果商戶生意有所增長,更是雙贏局面,政府不會介意。

為何只針對兩大超市?特首林鄭月娥昨早解畫指雖難以定義超市規模大小,但從資助金額而言,百佳、惠康明顯規模巨大——百佳領取約1.61億元,承諾聘用8,215名員工;惠康所屬的牛奶有限公司則領取約3.99億元,承諾聘用21,611人。

事實上,本港有不少超市、百貨公司、連鎖零售店及電商如華潤萬家、香港電視(HKTV Mall)均有領取資助,性質與兩大超市業務類似,但政府未有一視同仁,提出領取資助條件。如單純因領取津貼金額龐大、未受疫情影響而成為「被選中的企業」,這是否「公平」的體現?

迄今保就業計劃的工資補貼已涵蓋逾14.8萬名僱主及190萬名僱員。(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三)為省時而大灑金錢?

計劃成立之初,政府預算動用800億元,惠及26萬名有向強積金供款及有設立職業退休計劃的僱主及其170萬名員工,以及約21.5萬名有參與強積金供款的自僱人士。迄今保就業計劃已向99%僱主分批發放合共約439億元工資補貼,涵蓋逾14.8萬名僱主及190萬名僱員;亦有合共約11.6萬名自僱人士收取7,500元一筆過資助,涉款約8.7億元,羅致光表示會超出原定預算,防疫抗疫基金已預留一筆應急款項。

而新計劃亦沿用往日的補貼模式,羅致光稱,得悉有社會聲音指企業受影響程度不一,個別行業不應獲補貼。惟當局難以利用受疫情影響程度劃線,逐一審視企業只會令申請過程變冗長,要設計一個較為簡單、省時的系統。當不少僱員仍因未能受惠而怨聲載道,為了所謂效率而在分配資源上走歪路,如何更好的分配公帑?還請政府好好正視!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抗疫基金・深度】新加坡派錢保就業 香港企業錢照收人照炒?

【新冠肺炎・深度】外傭宿舍無王管 免費檢測只是揚湯止沸?

【新冠肺炎.深度】為什麼香港必須力爭「清零」?

【新冠肺炎.深度】當「反對內地醫護援港」 究竟「反對」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