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佩奧突訪越南 大選前的最後使命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10月30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的越南之行即將結束,這也是他近期巡訪的最後一站。河內媒體高調慶祝了這場以「慶祝美越建交25周年」為名的訪問。

但是,蓬佩奧在10月28日突然安排的越南行程還是令分析人士們倍感驚詫,考慮到特朗普(Donald Trump)當局將在11月3日基本完成其任內工作,這使得蓬佩奧在大選開始前4天的突然外交行動已基本成為其最後使命。

對外界來說,蓬佩奧的越南之行是突然且缺少實質內容的。相對於他此前在印度參加的美印防長「2+2」會議,以及在斯里蘭卡談及的4.8億美元金援項目,蓬佩奧在越南的48小時之行只有常規的首腦會晤,即與外長范平明、公安部長蘇林和總理阮春福三人的常規會面,並討論各方「感興趣」的問題。

雖然《越南快報》等媒體已將同期的「印太商業論壇」的成果與蓬佩奧的河內之行並列,展示了同期多家美國公司在越南簽署的案值數十億美元的項目;美國駐越南使館還確認,稱越南將在未來三年內購買總價5億美元的美國豬肉,但這反而襯托了蓬佩奧河內之行的突然與空洞。

美國在大選前夕開始了最後一波外交行動,點擊看大圖:

+1

有分析認為,蓬佩奧的東南亞之行雖然突然,其焦點可能仍在此前的南亞之行上,但這位美國外交官的使命仍然是有一點價值的。

新加坡專家艾德(Eduardo Araral)指出,在美國新一屆大選將近,且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有可能取代特朗普之際,他更有必要在這個關鍵時刻在東南亞為美國外交留下一點痕迹。

不過,蓬佩奧越南之行的價值可能也就這些了,更不用說美國對於越南的態度可能仍是有保留的。

特朗普當局在意識形態問題上對越南的態度可謂步步緊逼,譬如在美國防長埃斯珀(左)2019年11月13日首訪越南前,特朗普即選擇在11月7日,即越南仍正常紀念的「十月革命節」當天接見越南反體制博主阮氏如瓊等人,並譴責河內「暴政」。(美聯社)

也就在蓬佩奧抵達河內前,越南剛剛在10月28日釋放一名叫阮邁克的美籍越南人。這一風波也在提醒河內,需要繼續提防來自美國的風險。

資料顯示,此人在2018年潛入越南,在與4名「反體制人士」接頭後即被逮捕,並被判刑12年。對此,美越雙方曾長期就釋放此人瞠目相見,時任美國駐越南大使克里滕布林克(Daniel Kritenbrink,也作「康達」)還專門就此出面施壓。

事實上,美國2018年後對越南境內反體制人士的支援是一直令河內不滿的。譬如在2018年6月10日爆發的一次大規模的,由「流亡反動組織煽動」的示威活動中,越南軍警並抓捕了包括多名美籍越南人在內的數百名「活動家」。

事實上,美國一直高強度對準越南國內的各種社會問題,並試圖在任何能打開口子的地方採取措施,譬如同心鄉等案件就顯出了宣傳用力過猛的一面。(越南語VOA截圖)

河內抓捕「反革命分子」的活動很快就受到了來自西方尤其是美國、德國等國的人權壓力,為緩解國際壓力,越方迫於美、歐要求,不得不秘密釋放了知名反體制博主「蘑菇媽媽」阮氏如瓊,「8406集團」前核心阮文台等人。這種局面讓以阮富仲為首的河內方面加大了警惕,進而開始其「防止和平演變」的進程。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政府近兩年來的對越外交恰恰都伴隨着牽涉越南「異見人士」的風波。譬如在2019年,美國防長埃斯珀第一次訪問越南時,特朗普即在此前一周於白宮會見阮氏如瓊,稱其為「共產主義受害者」,這種局面也讓埃斯珀的越南之行變得雷聲大,雨點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雖然華盛頓希望鞏固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中的遺產,美越之間在意識形態上潛在敵對的現狀也是現實。因此,蓬佩奧的最後使命恐怕也很難有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