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之江新語》節錄:為民辦事旨在為民 不片面追求GDP

撰文:三聯書店
出版:更新:

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著作《之江新語》近期在香港出版。中央駐港聯絡辦副主任盧新寧早前表示,《之江新語》等著作系統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希望港澳地區讀者從中更好地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攜手並肩走向美好未來。
《之江新語》一書,收錄了習近平在擔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期間為《浙江日報》「之江新語」欄目撰寫的232篇短論。(以下內容節錄自《之江新語》。)

「要為民辦實事,先要想辦事,還要能辦事、辦成事」 點擊瀏覽習近平《之江新語》精選語錄▼▼▼

+5

為民辦實事旨在為民(二○○七年一月五日)

堅持以人為本,重民生、辦實事,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最緊迫的需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領導幹部應按照「認認真真察民情,誠誠懇懇聽民意,實實在在幫民富,兢兢業業保民安」的要求,深化認識,拓展方式,切實做好為民辦實事工作。

現實中確實有一些幹部,為民辦實事的工作熱情很高,但所辦的事倒不一定是群眾最需要、最歡迎、最能得實惠的。當然,這裏面有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等關係問題,但也確實存在沒有很好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和正確政績觀的問題。領導幹部一年忙到頭,根本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完善和落實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就是忙到了點子上,為民辦實事對象是「民」,要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情於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民主決策、科學安排,落實好為民辦實事項目,做到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做主、讓人民群眾受益、讓人民群眾滿意,真正使群眾成為利益的主體。

為民辦實事重在辦事(二○○七年一月六日)

要為民辦實事,先要想辦事,還要能辦事、辦成事。辦成事就要創造良好的條件。要落實領導責任,建立完善責任落實機制,使為民辦實事工作真正形成長效機制,使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要切實增加投入,按照建立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和轉移支付的力度。

為民辦實事還要形成良好的氛圍,發動各方面都來關心、支持為民辦實事的工作。要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廣大群眾的作用,使廣大群眾真正成為選擇的主體、利益的主體,有的事還要成為行動的主體和投入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事可以不是由政府直接來辦,要從擴大就業、應對老齡化、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的角度,大力發展生活型服務業,辦好為群眾服務的組織或企業,為更多的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通過鼓勵和扶持發展社會組織為群眾解憂,實質上也是為黨委、政府分憂。同時,要積極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社會公益事業,參與實事項目建設,形成人人參與辦事、人人得到實惠的良好局面。

圖為2020年10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發言。(AP)

為民辦實事成於務實(二○○七年一月七日)

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最終要落實在一件一件的實事之中。這些實事,既體現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惠及全社會的「大事」,也體現在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家門口的「小事」。「群眾利益無小事」。抓好為民謀利的「小事」,必須要像抓「大事」那樣,把求真務實的精神貫徹到為民辦實事的具體工作之中。做好為民辦實事工作,關鍵在於用好的作風來辦好事,用實在的項目來辦實事。最實在的事就是要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特別是關心困難群體,多做、大做「雪中送炭」的事,多搞一些直接造福於民的「滿意工程」、「民心工程」,切實把老百姓家門口的事情辦好。

實事必須實幹,要改進工作方法,轉變工作作風,腳踏實地、穩扎穩打,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決不喊空口號、搞花架子。實事還要見實效,最大的實效就是真正使廣大群眾得到實惠、感到幸福,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人文效應。群眾最能體驗為民辦實事工作的成效,要讓群眾來評判為民辦實事工作的成效。總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見《孟子.梁惠王下》)。我們把為民辦實事的工作做好了,群眾的幸福感就會提升,人民群眾與黨委、政府心相繫、情相連,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就會更加扎實。

在學習中深化認識,在實踐中提升境界(二○○七年一月八日)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是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科學認識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再以深化認識來推動實踐的漸進的過程。這幾年來,我省把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這個實踐就充分體現了這樣的過程:

一是注重當前,破題解難,就是在令行禁止、堅決執行的同時,運用「倒逼機制」,破解經濟運行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解決粗放經營等「先天的不足」和要素制約等「成長中的煩惱」。二是著眼長遠,抓「調」促「轉」,結合「八八戰略」的深入實施,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構築科學發展的新平台。三是突出根本,以人為本,抓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轉變思想觀念,激發群眾活力,切實把人的發展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之中,回歸了經濟發展以社會發展為目的、社會發展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本義。這個過程,體現了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涵蓋了科學發展觀關於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內容。做好這三個方面的工作,我們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和實踐就會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經濟社會發展就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

2020年1月28日,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新華社)

正確理解「好」與「快」(二○○七年一月十日)

由「又快又好」發展改為「又好又快」發展,充分體現了以科學理念促進科學發展。科學發展,一是科學,一是發展,一定要在「好」和「快」上做足文章。「又好又快」這個有機統一體中,「好」在「快」前,居第一位,處於主導地位;「快」置「好」後,居第二位,處於從屬地位。所以,「又好又快」,首先就要「好」字當頭,注重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節能降耗,減少排放。同時,還要好中求快,優中求進,在「好」的基礎上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在制定工作目標時,「好」作為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要求,主要貫穿於以節能降耗減排為代表的約束性指標中;「快」作為對經濟發展速度的強調,則更多地體現在以GDP增長為代表的預期性指標上。在當前的條件下,要做到「好」比做到「快」難度更大。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和執行工作計劃時,必須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能片面追求GDP 增長速度,要著重關注節能降耗減排等約束性指標,把結構調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發展的協調性、均衡性和可持續性,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強本還須節用(二○○七年一月十二日)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情。古人云:「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見《荀子.天論》。《荀子》為荀子所著,是先秦儒、墨、道諸家學派哲學思想的總結和發展。荀子(約前313 — 前238),名況,趙國人。戰國末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認為「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和性惡論等。)意思是說,在廣開財路的基礎上,如果節用節流,那麼日子會越過越好。現在,經濟持續發展,財力得到改善,利潤實現增長,群眾收入提高。成績令人鼓舞,也容易讓人陶醉,甚至容易降低一些方面的要求。因此,杜絕鋪張浪費之風,重申勤儉節約之風,確是一記當予敲響的警鐘。

我們在「強本」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本」不僅在於我們所創造的財富,也在於自然界賦予我們的財富,這樣的「本」不是我們所能創造的。當前,制約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等因素比較突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們應當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和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切實珍惜民力和財力,珍惜資源、環境,在「節用」上花大力氣。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旗幟鮮明地反對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堅決反對奢靡享樂之風,大力弘揚勤儉節約之風,讓勤儉精神廣為弘揚,勤儉意識深入人心,勤儉行為化為自覺,真正使崇尚勤儉成為社會風尚。

圖為去年12月31日,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發表講話。(新華社)

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二○○七年一月十五日)

古人有語:「落其實思其樹,飲其流懷其源。」(參見庾信《徵調曲》六首之一。原文是:「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庾信(513 — 581),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北周文學家。)現代企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是孕育企業成長的母體。所以,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應該當好「企業公民」,飲水思源,回報社會,這是企業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大量事實證明,只有富有愛心的財富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財富,只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才是最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企業。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企業,甚或只顧賺取利潤、不顧安全生產的企業,終究難以持續。可喜的是,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已越來越成為企業界乃至全社會的共識。

企業社會責任建設需要各方合力推進。政府要進一步強化企業約束機制,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誠信體系,落實監管職責,充分發揮稅收調節作用,使價格形成機制真正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付出的環境代價,引導企業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社會各界要做好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員,努力形成全方位的監督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輿論環境。廣大企業要自律自重,樹立科學經營理念,理順內外部關係,爭做負責任的「企業公民」,使企業的發展壯大真正走上和諧健康的軌道。

在慈善中積累道德(二○○七年一月十七日)

古人有云:「上善若水(見《老子》第八章),厚德載物(見《周易.坤》。《周易》,亦稱《易經》,中國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周易》通過八卦形式(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提出「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等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孟子有道:「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見《孟子.公孫丑上》)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尊崇厚仁貴和、敦親重義,並將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奉為美德。季羨林(1911 — 2009,山東臨清人。一生致力於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在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上頗多建樹。)老先生說過,「慈善是道德的積累」。樹立慈善意識、參與慈善活動、發展慈善事業,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裕,不管在什麼條件下,不管做了多少,只要關心、支持慈善事業,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就開始了道德積累。這種道德積累,不僅有助於提高個人和組織的社會責任感及公眾形象,而且也有助於促進整個社會的公平、福利與和諧,有利於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全社會得到更好的弘揚,切實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企業家和先富起來的人成為慈善家或者積極參與到慈善事業當中。這些先富起來的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浙江發展慈善事業的重要力量。浙江的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應以「兼濟天下」的精神,更加主動、勇敢地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積極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來,以自己的愛心和善行,提升自身的社會價值,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各類組織和各界人士積極加入到這一愛心事業中來,人人心懷慈善,人人參與慈善,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加文明、更加和諧。

要「和」才能「合」(二○○七年一月十九日)

一個好的領導班子,要善於團結協作。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遇事多通氣,多交心,多諒解,真正做到講團結、會團結。講團結不是不要原則,而恰恰是要坦誠相見,勇於直率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在一個班子裏就像是在同一條船上,開展工作就好比划船。大家同舟共濟,目標一致,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形成了合力,這船就能往預定的目標快速前進。如果各有各的主張,各往各的方向划船,這船只能在原地打轉,不能前進半步。更有甚者,如果互相拆台,還會有翻船的危險。百年修得同船渡。班子裏的同志能聚到一起工作就是一種緣分,要珍惜在一起共事的時間,同心協力,幹出一番事業。班子的主要負責同志,是一「船」之長,要起好把舵抓總的作用,凝聚全「船」之力,使「船」沿著正確的航道前進。班子裏的其他成員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這樣「和」然後「合」,大家團結和諧,就能形成合力。

《之江新語》封面(三聯書店授權使用)

書名:之江新語

作者:習近平,1953年6月生,陝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參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本文獲「三聯書店」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