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中醫解構治療方法 嚴重濕疹皮膚流滋滲血 可試火針療法

濕疹(英文:Eczema)是常見皮膚病之一,佔總皮膚病患者人數高達六成以上,主要影響幼童或青少年,亦有部分患者長大後仍受疾病困擾,不僅帶來生理上的痛苦,亦影響外觀,打擊患者自信心,產生負面情緒。以下將從中醫角度出發,與各位讀者分享中醫如何解釋濕疹的成因,以及中醫的治療方法,其中包括內用藥及火針療法,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讀者或身邊的朋友對濕疹有更多認識,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
文:香港註冊中醫師洪嬿

中醫如何解釋濕疹成因
濕疹是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發炎性皮膚病,以多形性皮損,邊緣不清,多為對稱分佈,多伴隨搔癢,反覆發作,纏綿難癒臨床特徵。嚴重濕疹甚至可見皮膚流滋滲血。
濕疹的成因包括內在及外在因素。就內在因素,部份患者因遺傳或體質因素,或好吃肥甘厚膩,生冷甜食等傷及脾胃,致體內風、濕、熱邪積聚,當「邪無出路」,浸淫肌膚,則發為濕疹。就外在因素,主要為環境因素或接觸致敏原,如住於濕熱地區較易誘發濕疹,臨床上常見移居海外的病人回港後濕疹復發。
濕疹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濕疹著重標本同治,急性期以治標為主,處理因濕疹所致的痕癢、流滋滲血等情況。緩解期則以治本為主,辨證論治,旨在提升個體正氣,調和陰陽,令病情得以控制,減少復發機會。視乎病情需要,可配合外洗或外敷藥,雙管齊下,內外兼治,效更顯著。除此以外,針灸亦有效地調節體內氣血的流動,刺激皮膚自我的修復能力,改善濕疹問題。遇到稍為頑固或嚴重的濕疹病人,如大範圍的皮損流滋,反覆難癒,甚至可配合火針治療,效果立桿見影。
治療濕疹的常用中藥包括清熱解毒、養血潤燥、祛風滲濕等功效的藥物。常用的方包括龍膽瀉肝湯、消風散、當歸飲子、除濕胃苓湯等。臨床上,藥物要配伍得宜,如脾胃虛的病人不宜過度的清熱解毒,有損正氣;若因情緒壓力而導致濕疹發作,則要同時加入疏肝解鬱的藥物,如鬱金、合歡花等;若濕疹集中下肢,則以清利下焦濕熱為主。
如果患者屬初起的急性濕疹,皮膚呈現泛紅但未有破損及滲水流血,可配合清熱止癢的中藥作外用洗劑,常用的中藥包括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 可若皮膚已出現皮損、滲水流滋,則會配合收斂生肌藥使用,如馬齒莧洗劑或紫雲膏。
嚴重濕疹可以考慮使用火針療法
嚴重濕疹患者皮膚可出現破損及流滋滲血,某些部位如大腿內側或關節內側,因易受衣物或皮膚磨擦,加上其他內外因素,令皮損反覆,難以癒合。嚴重濕疹的患者在臨床治療上可考慮火針治療,配合內服藥,雙管齊下,提升療效。
火針為中醫傳統針法之一,屬溫通法,透過局部刺激穴位或患處皮膚,可有助清熱瀉火、行氣除濕、祛風止癢,加速傷口癒合,配合毫針針灸及中藥,減低濕疹復發機會。
火針使用特製的針具,針身較粗,在酒精燈上燒紅後,輕輕地在皮膚表面施針,需眼明手快掌握施針的力度。即使皮損明顯,反覆流滋的病人,一般在施針1-2次已可見明顯的改善。
濕疹的飲食注意事項
濕疹作為常見的皮膚病,除了藥物或針灸治療外,平日的飲食禁忌亦要留意。
濕疹患者要避免進食動氣、動血的發物,包括甲殼類海鮮、羊肉、鴨、鵝、菇、筍、酒類飲品、煎炸熱氣辛辣食品等。過甜或生冷、奶類製品亦要減少進食,因可導致體內積濕。生活上亦要避開致敏原或外界強刺激,包括化學物、過度曝曬、熱水澡等。
一般而言,會建議患者在轉季或濕疹發作期要特別注意以上飲食禁忌,假如皮膚情況已穩定或大致痊癒,則可慢慢攝取各種營養,均衡飲食即可。
總結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不同證型的濕疹患者會有不同的治法方藥,若要找到最適合個體的用藥或治療方法,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
作者簡介
洪嬿中醫師為香港註冊中醫師,持有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理學碩士及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學士學位。洪醫師在中大畢業後加入大型醫院診所工作多年,期間修讀多個證書課程,現於私人診所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