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雄|國際調解院落戶,為香港帶來甚麼使命?

張美雄|國際調解院落戶,為香港帶來甚麼使命?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近日,國際調解院這一重要的國際法治機構落戶香港,不僅體現了中央對香港「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的高度信任與支持,更為香港提供了參與國際事務的寶貴機會。正所謂「能力愈大,責任愈大」,中央對香港委以如此重任,自然期望香港能更積極參與國家的國際倡議。香港應把握這一契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包括加強吸納和培育調解專才,為國家推動多邊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港國際化優勢有利調解院落戶

有市民或對國家送此大禮感到驚喜。事實上,香港早已具備多項優勢,首先是擁有完善且廣受國際認可的普通法制度、司法獨立性和健全法律框架,爭議服務發展成熟,在國際仲裁方面更屢獲國際肯定。據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2024年受理的仲裁案件多達352宗,爭議金額超千億港元,而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國際仲裁調查,甚至長期將香港列為全球最受歡迎仲裁地的前三位。

此外,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會,匯聚了來自本地及全球的頂尖法律、調解及仲裁人才。這些專業人士不僅精通中英雙語,更熟悉國際商務規則,為香港發展國際調解服務提供了堅實的專業支持。由此可見,香港憑藉其深厚的國際化優勢,正是國際調解院落戶的理想之選。

把握機遇,拓展專業人才儲備

筆者作為自2017年起獲認證的職場調解員,見證著本港調解的發展與蛻變。隨著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相信本地調解服務將迎來更廣闊的國際舞台,相關人才需求亦將呈現多元化發展。除傳統調解員、仲裁員外,更會衍生跨領域專才的需求,包括具備國際視野的翻譯專家、政策研究員、法律顧問等角色。當局宜前瞻性地規劃人才配套,透過加強培訓與全球招攬雙軌並行,例如增設進階調解認證課程、推動與其他地方的國際調解組織的專業交流,為行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國際調解院處理的範疇涵蓋國家之間的爭議、國際貿易摩擦、環境政策協調,以至氣候變化、知識產權及數字貿易等前沿領域。為應對這些複雜議題,香港應著力培育具備多元專業背景的調解人才。筆者建議政府應進一步與大專院校、專業團體深化合作,設計結合專業領域的調解培訓項目,鼓勵法律、國際關係、環境科學、信息技術等不同學科人才投身調解專業,構建「跨領域」的調解人才庫,更可設立專項獎學金,支持相關學科畢業生修讀國際調解認證課程。同時,政府也可與商界合作推出在職進修計劃,讓資深專業人士將行業經驗轉化為調解優勢

以調解之都優勢,說好中國故事

近年美國對外政策日益傾向單邊主義,無論是國家間的關稅爭端,還是外國留學生的收生政策,都拒絕透過協商解決,嚴重衝擊國際多邊秩序。反觀中國中華文明自古至今,都具有包容並蓄的精神,中央政府也始終堅持多邊主義,倡導以對話化解分歧,這種「以和為貴」的處世智慧,與國際調解院促進和平解決爭端的理念高度契合。

立足於「國際調解之都」的新定位,香港將匯聚世界各地人士來港解決爭議,成為連繫中外的調解樞紐。這不僅是展現香港實力的良機,更是向國際社會傳遞「和合」文化的重要平台。我們應當把握這一獨特角色,在推動國際調解發展的同時,讓世界看見中國人崇尚的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精神,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構建更公平、包容、和平發展的全球治理體系樹立典範。

作者張美雄是西貢區議員、認可職場調解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