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燃新|推動好奇心和創意:不能再等了

教育燃新|推動好奇心和創意:不能再等了
撰文:教育燃新
出版:更新:

撰文者:黃英琦Ada Wong(教育燃新主席)
年輕父母有女兒在9月將入讀小一,獲名校取錄,滿心歡喜。但在家庭飯局中,只見小朋友的母親憂心忡忡說,好擔心功課多,默書和測驗多,還有一年幾次的考試;不過,聽說考試會由每年四次減至三次。一位過來人卻「贈慶」說:少了考試,應該會有小測,怎會真的少了呢?這樣的對話,相信很常見。

年輕父母有女兒在9月將入讀小一,獲名校取錄,滿心歡喜。但在家庭飯局中,只見小朋友的母親憂心忡忡說,好擔心功課多,默書和測驗多,還有一年幾次的考試;不過,聽說考試會由每年四次減至三次。一位過來人卻「贈慶」說:少了考試,應該會有小測,怎會真的少了呢?這樣的對話,相信很常見。

(教育燃新提供圖片)
(教育燃新提供圖片)

我當時想跟這位媽媽說:不要緊張,你的6歲女兒在15年後出來工作,那時世界會變成怎樣?她擁有的價值觀和技能比成績重要。我也想傳給她看Future of Jobs Report。這份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除了談及AI已在取締多個領域的工作,也建議人類應如何裝備自己,提升技能。

報告有章節講2030技能,如下面的圖表,左上角是「新興技能」,包括要懂網絡安全、環境管理策略以及設計及用家體驗,右上角是2030必備的「核心技能」,計有AI及大數據、創意思維,還有好奇心和終身學習,韌性和彈性、同理心和積極聆聽。左下角是將會失焦的技能,原來是「讀寫和運算能力」。

那三項新興技能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卻很有道理;在未來世界,人類要駕馭網絡,要回應環境快速變壞,以及作決定前要思考用家角度。這些能力背後,就是最核心的創意思維。那香港孩子每天有多少時間學習新興和核心技能?還是只停留在讀寫和運算?

面對教育創新,我看到有三座大山阻路,一是阻擋好奇心和創意的山,二是限制自學能力,而第三座山則是應試文化導致學習太標準化。三座大山影響孩子如何學習,及家長怎樣理解教育。當標準的考核並不需要好奇心,家長就不鼓勵孩子發問,反會協助他死讀書了。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和創意,孩子也有天生的自學能力。英國的印度裔教授Sugata Mitra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電腦放置到印度貧民窟,那裡的孩子不懂英文和運算。孩子覺得電腦新奇,每天圍著電腦,不久,就懂得開關和簡單操作;幾星期後,他們掌握基本英語,再過幾個月,他們完成了電腦軟件中的數學練習,達至小學程度,很厲害。孩子確實什麼都能學,只要他們有動機、有興趣。

因此,我會對這位媽媽續說,不如思考如何培育女兒的創意思維?這真的不能等了。若小女孩擁有學習熱情,有好奇心,也讓她建立同理心和鼓勵自學,例如自訂學習目標,AI是其小助手。這樣才是把選擇和空間還給孩子,是未來教育的根本,讓她有能力和遠見面對多變的世界。

撰文者簡介

教育燃新主席黃英琦(教育燃新提供)

黃英琦太平紳士身兼數職,除了是一位香港執業律師,更是創意教育推動者、文化倡議者及社會創新者。

本著教育創新和創意公民社會的理念,黃英琦創立了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為香港首所推動創意教育,培育香港新一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學校。

自2016年,以教育燃新董事的身分,黃英琦推動及設計了《賽馬會教師社工創新力量》的創新教師計劃,培育老師的創新能力及實踐創新教育方案。

教育燃新(www.ednovators.org)於2015年創立,為一本地致力推動教育創變的慈善機構。過去著力於教師創新領導力的培育、與跨界有心人共創並孵化創新理念、推動教育創變,以裝備下一代去回應未來世界的需求與挑戰。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