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言自得|大學排名舞上舞落 校長如何說「不」?

大學是現代社會最穩定的機構。招生數字和學生素質年年相若,教職員變動是各行業最低,教研方向不變,財務穩定,管理層起碼5年不變,董事局一做6年,大學策略發展周期5年起步,不少是以10年為周期,從來無需像企業或特首《施政報告》每年都要「拗晒頭度新橋」。如此穩定的機構,為何在每年排名表上,不斷舞上舞落,好像初創企業版的股價飄忽無定?
前年考入港大的學生,入學時港大的英國機構QS世界大學排名是26。才剛剛讀滿一年,還未畢業,老師不變、同學不變、教學方法不變,但今天打開報章,才知道港大搖身一變,今年排名跳升為全世界第11。由世界26飛躍至11,可謂業績翻倍,學生亦自覺身價翻倍。於是皆大歡喜,校長高興、教研人員慶祝、校董會滿意、家長滿意、舊生滿意、聘用了港大畢業生的僱主滿意。連政府都滿意。他們都是排名機構的顧客群。
香港科技大學2021年的排名是全球27,兩年前「股價」腰斬,急跌至60,被踢出「全球50強」行列,今年價位反彈,追回一半跌幅,站穩全球44。 科大的學生難免拗晒頭,乜都冇改過,自己身價卻好像過山車,大上大落。
嶺南大學於2022年排名581,今年急跌至701。 下跌了120位。港大做對了什麼?嶺大做錯了什麼?
答案是:大學沒有做對,沒有做錯。大學排名舞上舞落,是因為大學排名是百分百一盤生意,所謂「國際排名機構」,就是一家商業牟利公司,唯一目標就是盈利。以全球大學穩定性之高,如果排名榜忠實和準確反映大學的表現,結果會像以往香港在美國「傳統基金」的經濟自由度排名一樣,20年不變。如此穩定而沉悶的排名,如何讓其顧客群樂此不疲?
要讓顧客群樂此不疲,就必須把排名舞上舞落,難以預測,令各顧客群每年翹首以待。排名機構的經營手法,確實世界一流。一家商業公司搞的排名,居然全港各大主流報章有四間以頭版頭條報道。本港各大院校的校長,都透過媒體發表意見。港大校長張翔表示:「排名印證港大正成為全球卓越學府,將持續創新,助國家發展成教育強國。」
港大的卓越,需要一家商業公司的排名來印證?
張翔校長的母校是南京大學,一所令人驕傲的大學。2022年南京大學白紙黑字正式公布:「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建設目標。」
南京大學的決定需要莫大的道德勇氣,更需要學術自信。南大對排名說「不」之後,該校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操太聖教授在接受傳媒訪問中表示:該項決定,體現的是南大的辦學底氣,「同時也是對中國究竟應該辦什麼樣的大學的一個時代回應,體現了對大學轉型的思考和期待。」他並說,在某種意義上很多高校是被國際排名「牽着鼻子走」。他斷言:教育是系統性工程,用排行榜的簡單化指標來作指引,必然會帶偏高校的辦學方向。
按我在大學工作多年的觀察,國內學生和家長原本對國際排名機構的排名榜遠沒有今天這樣熱衷。今天他們成為排名榜的忠實信徒,背後的罪魁禍首,是香港。
香港是全國與世界接軌最緊密、最開放、最西化的都會。國內看見香港連「優才入境計劃」 的計分制度,都引用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排名榜;又看見特區政府於排名公布後,每年都煞有介事發新聞稿。今年一樣,於6月19日發表的新聞稿表示:「共有五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強,比例為全球最高,達56%,教育局表示成績令人鼓舞。」內地視香港為領風氣之先,香港如此注重這些排名,他們豈能不跟風?
特區政府這樣重視排名,無可避免對大學高層和校董會構成巨大壓力,逼使他們加入追逐排名的遊戲。大學一旦追逐排名,便導致管理層把精力時間和資源投放在有利於提升排名的活動,而忽略無助排名的活動。這是對大學方向性的影響,長年累積下來,「為害深遠」絕不誇張。
這亦正是南京大學操太聖教教授所說的:用排行榜的簡單化指標來作指引,必然會帶偏高校的辦學方向。
這次QS排行榜最大的新聞亮點為:港大排名全國第一。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與八大校長會晤時,會否以「全國第一」來祝賀張翔校長?「全國第一」的榮光,不是港大的威風,而是港大的尷尬。
尷尬之一:香港的科技及高端製造業只佔全港GDP份額的1%,深圳是40%。香港的1%大部份來自業界,而非大學。但就算把這1% 全部歸功於大學,也就是1%。為何「香港擁有5所100強大學,比例為全球最高」,但全港大學對香港GDP的貢獻如此微不足道?原因就是提升GDP不會提升大學排名;在學術期發表更多論文,才會提升大學排名。於是大學學術研究目的淪為追逐論文,而非提升GDP。這對本港大學的科研發展,遺害深遠。
尷尬之二:在學術上,本港大學生入學時是世界一流,畢業後是世界三流。在品格上,部分男女大學生在校園內外大聲粗言穢語、旁若無人,且對國家民族缺乏認同。原因是對學生的品格培養,不會提升排名。
因科技太強而被美國政府制裁的19所國內大學,無一進入「一百強」,連「二百強」都無。他們的畢業生,學以致用的是載人登月、火星探測、六代戰機、高超音速導彈、量子計算。國內眾多不上榜大學的影響,是世界級的,是東升西降的原因,是讓8億人民脫貧的大腦,是電影《哪吒II》背後的創意 。香港5所一百強大學,和國內眾多不上榜的大學之間,各有所長,不存在有意義的「強弱」可比性。國際排名,連一毛錢的參考價值也沒有。
本港大學校長都是世界一流人才,對大學排名的遺害心知肚明。但上面有政府、校董會等追逐排名的壓力、下有學生、校友、家長對排名的熱衷、旁邊還有各大傳媒頭版頭條的壓力,在如此大氣候之下,各大校長被逼參與排名遊戲,實在不宜深責。張翔校長立志要助力國家發展成教育強國,這需要多方面的長期努力。其中之一,亦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以母校為師,聯同8大院校集體對排名說「不」,對國內大學作出有力的示範。
後記:
國內大學是國際排名機構仍在開拓的龐大市場,南京大學的「說不」對排名機構造成風險,因可能引發國內大學集體「說不」。南大說不後,QS高層走訪該大學,明顯是危機處理。談了什麼,我不知道。但大學就算不參與排名、不提交數據,排名機構亦可主動透過公開渠道取得有關資料,包括大學公開發表的大量數據,然後作出排名。南京大學兩年前排名是141,今年大幅跳升103。排名舞上舞落可以構成很大誘因、或很大壓力。真的不能怪校長。
作者楊志剛,是香港浸會大學前協理副校長、中文大學前專業應用教授。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