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燃新|培育青年文化人才之路

教育燃新|培育青年文化人才之路
撰文:教育燃新
出版:更新:

撰文者:黃英琦Ada Wong(教育燃新主席)
每年的施政報告都非常重視人才培育。在2024的報告中,特首肯定了「人才是香港向前發展的要素,而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

自2022年,教育燃新是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主辦的《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的設計者和執行者,我們與好幾十位在北京和香港就讀的大學生同行,啟發他們成為未來的文化領航者。究竟我們對「培育」有怎樣的思路?

小組協作。(教育燃新提供)
小組協作。(教育燃新提供)

人力資源規劃和發展看似是清晰的直線:當醫生或護士數目不足,大學教資會經研究,政府就會批准大學開設更多醫科或護理學額。以同樣思維,當香港需要青年文化人才,就應在中小學以至大學加強文化藝術科目,並提出獎學金協助升學,對嗎?

我認為不夠。一是因為文化藝術教育在香港是淺層的土壤,小學只有音樂和美勞科,甚至未能專科專教。到了高中,面對公開考試,就只剩下三千多人報考DSE的視覺藝術科。

其二,是「文化人才」的定義應該更寬廣和跨界,不只是藝術家,而是熱愛文化、有前瞻視野和知識的通才,例如能結合創意和科技,推動「藝術與科技」的發展;或懂文創產業、熱愛創新的營銷策略,協助文創人把創作轉化為商業機會 (聞說 Labubu創作者就有這麼一位百樂)。

參觀太古歷史檔案中心。(教育燃新提供)

「文化人才」也包括社會學科,特別是理解文化的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人,還有社會創新家。他們對社會有洞察力,對行為認知有心得,令藝術工作者更掌握社會脈搏,設計吸引的用戶體驗,共創更具影響力的作品。最後,「文化人才」也包括對可持續發展和文物保育有強烈意識的人,他們不忘環境、經濟和社會環環相扣,深信文創要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實踐。

香港的學習模式是垂直的分科,如何培育擁抱多元文化視野的新一代?

跨界交流、真實學習、創新提案

「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的設計是一種新嘗試:當時間只有暑假的短短8周,名額只有16名,我們決定參加者必須有最多元的背景,讓讀金融、歷史、電影、建築、公共政策或其他學科的年輕人進行思想碰撞。在首兩星期,他們在香港走訪大小機構,漫步城市和鄉郊,深入感受機遇和挑戰。之後四星期,他們於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實習,同步並行的是每周的創新思維培訓。最後兩星期,同學前往兩個城市考察,並在終點站北京以團隊形式和青年視角,構思創新提案,向院長們展示他們眼中的文化未來。

項目第二屆16位青年文化人才合照。(教育燃新提供)

8星期走訪三個城市,以交流和實習啟發,至在地實踐的創新結束,背後理念是融會貫通,以橫向思維連結點和線,去閱讀文化生態的「面」。城市就是這課程的載體和「教科書」,城市的多元兼容也成為同學的養分和反思。

(二之一)

撰文者簡介

教育燃新主席黃英琦(教育燃新提供)

黃英琦太平紳士身兼數職,除了是一位香港執業律師,更是創意教育推動者、文化倡議者及社會創新者。

本著教育創新和創意公民社會的理念,黃英琦創立了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為香港首所推動創意教育,培育香港新一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學校。

自2016年,以教育燃新董事的身分,黃英琦推動及設計了《賽馬會教師社工創新力量》的創新教師計劃,培育老師的創新能力及實踐創新教育方案。

教育燃新(www.ednovators.org)於2015年創立,為一本地致力推動教育創變的慈善機構。過去著力於教師創新領導力的培育、與跨界有心人共創並孵化創新理念、推動教育創變,以裝備下一代去回應未來世界的需求與挑戰。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