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跳水皇后落地做奧運裁判 郭晶晶:希望在體壇有更大話語權

撰文:謝媛彰
出版:更新:

郭晶晶一直有多個身份,是擁有4面奧運金牌的「跳水皇后」、是豪門少奶、是三個小孩的媽媽,最新的身份,是奧運跳水項目的國際裁判,更是一名新手滑板玩家。
郭晶晶說,今次是她首次在東京奧運這項國際大型賽事中擔任國際裁判,為跳水裁判評分,早前更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擔任裁判的點滴。郭晶晶以新的身份接受訪問,希望當跳水裁判,為香港體壇出一分力,「希望亞洲在國際體壇有更大的話語權,並將賽事引入香港及大灣區。」令香港有機會舉辦一些令港人興奮的賽事。

【香港體育政策構想.系列之一】

要贏得奧運100米短跑冠軍,跑得最快者就能獲金牌,賽果客觀。但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項目如跳水,有主觀部份,所以裁判擔當著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郭晶晶透露,其實在2019年的時候已開始做裁判,「那是光州世界錦標賽的時候。之前,我們的領隊周繼紅就跟我說,去考一些國際裁判,令以後有多點機會在跳水這行業繼續做。」所以,郭晶晶報讀了國際泳聯(FINA)裁判員的課程,並通過考核成為了跳水G級裁判,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踏上了當國際裁判的道路。

+2

郭晶晶:運動員只看自己 換角色顧全大局

以另一姿態再投身體育事業,相信對其他運動員來說也起了示範作用。由退役運動員搖身一邊成為裁判,會讓自己的思路與視野更加宏觀。郭晶晶談到,在奧運擔任裁判與以往出戰奧運很不同:「當運動員時我只是在想我自己,不會想整個賽事怎去辦,亦不會想遇到突發問題時要怎麼解決。現在為了避免突發事情發生,我們會開很多會,很細緻的討論問題。」

對她來說,今次是個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跟經驗豐富的裁判學習為裁判打分做評估。「每天除了看比賽外,我們也需要常常開會,討論整個跳水項目的發展。每一次比賽後,還要總結哪個裁判打分有問題,要如何避免出現打分失誤等等。」

有過今次的經驗,郭晶晶希望未來有更加多人願意加入國際體育組織,不止是跳水,而是各個體育項目。因為,這是讓香港人以至亞洲人的聲音得以被聽見的重要方法。

國際體育組織歐洲人佔多 亞洲要有更多解釋權

「其實我們不是只做裁判的工作,例如還要討論每一年的比賽在哪裏比,接著是比賽規則,什麼時候要有小改動和調整,讓賽事更有觀賞性等等......現時這些國際組織中,歐洲人佔比較多,他們會抱團一起(即粵語「埋堆」的意思),我們需要有更多人加入這些組織,那我們可以有更多話語權與解釋權,對我們整個國家以至亞洲的體育發展都會有好的幫助。」

坐在身旁的丈夫霍啟剛深表認同,身兼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的他認為,國際體育的焦點已慢慢轉到非歐美地方,然而由於歷史關係,國際總會的會長、副會長及理事等成員,大多由歐美人士擔任。

翻查國際泳聯的資料,現時全球共有392名合資格的跳水裁判。歐美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及英國,分別有26、17以及8名跳水國際裁判。而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日本及馬來西亞等,則分別有19、17以及16名國際裁判,顯示亞洲力量在國際體育上正慢慢與歐美分庭抗禮。值得一提,香港與澳門其實分別也有7名國際跳水裁判,比例算高。

霍啟剛認為國際體育組織的成員都是體育界的幕後英雄,不會攞牌亦不會有獎金,但卻對爭取話語權有很重要的角色(黃寶瑩攝)

霍啟剛:積極爭取話語權職位 屬幕後英雄

不過,霍啟剛認為政府對這些幕後英雄的支援仍然嚴重不足。「整個運動員生態不止是運動員福利與培訓;(國際組織)的技術官員,甚至是協會的理事、副主席及主席等等都需要重視,他們都是幕後英雄,不會攞牌亦不會有獎金,但卻對爭取話語權有很重要的角色。」

「好老實講,好多時做呢啲工作都要自己扲荷包。機票、酒店、飲食要自己一手包辦,有時一去要去兩星期。」霍啟剛分享了一個香港跆拳道國際裁判的故事,國際裁判需要儲賽事經驗時數,他的正職是學校老師,向校方請假遇上困難,於是希望霍啟剛能幫忙寫信向學校解釋。這就帶出政府對這一類能夠幫助香港體育產業化的支援嚴重不足。

霍啟剛在國際體育圈子也打滾了一段時間,深諳要爭取更多盛事在一個地方舉辦,除了金錢,遊說與牙力也相當重要,這是「體育的國際關係」,「英國UK Sport有一個專門的基金是做這件事的。」他建議港府要「積極爭取世界話語權的職位,系統性支持更多人投身這些工作,以中國香港的身份爭取更多。」

他舉例說:「就像國際乒聯將乒乓球的大細改變,由細變大一樣。這種改變說穿了,就是希望中國不要贏那麼多,這沒有問題的,方向是令到比賽更公平,但在這些改變的過程,我們也需要有自己的聲音。」

郭晶晶:望多引入國際賽事到本港

對於未來,郭晶晶也有一些想法。現在是國際泳聯的跳水技術委員會委員的她說:「一直在組織裏面有更好的作用,將賽事引入到香港或大灣區,其實對觀眾來說都是件很興奮的事。」

成為了國際裁判,會否也想執起教鞭,培養訓練新一代的「本地跳水運動員」呢?郭晶晶表示,其實自己是香港業餘游泳總會的跳水技術顧問,但「沒有場地,運動員不能好好訓練,一個運動如果不可以每天訓練,就難以有好的水平。以前運動員會到深圳訓練,但因為疫情關係又沒辦法去…」說到最後也是回到了資源調配問題,與體育政策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