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的輿論煙霧彈 「烏克蘭危機」其實並不危急|漫談國際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烏克蘭危機」是近來國際政治的最大新聞。針對俄羅斯軍隊在國境之南、距烏克蘭邊境不遠處陳兵十餘萬的現況,俄羅斯國防部解釋為「例行軍演」,烏克蘭政府安撫國民「沒什麼特別」,而「俄羅斯恐入侵烏克蘭」的論述則已霸佔西方輿論月餘之久。

各方甚囂塵上,然而該事態的本質其實很簡單。其一,作為蘇聯解體的後遺症,烏克蘭東部頓巴斯(Donbass)等俄羅斯族裔聚集區的分裂主義問題一直懸而未解,而今再次因俄烏關係轉惡而爆發。其二,莫斯科要制止乃至扭轉過去30年間北約(NATO)持續東擴的劣勢局面,美國則要以「俄羅斯威脅」為由確保自己在歐洲的軍事存在,繼而鞏固政治影響力。

由此,方生出了近來撲朔迷離的「俄烏危機」,以及俄羅斯與美歐之間來來回回的談判拉扯——誰想到,本就已經「雞同鴨講」的局面,進一步因美媒2月3日的一則消息而令人哭笑不得。

美國:俄羅斯將發起栽贓行動

2月3日,美國《紐約時報》引述華府高官以及曾聽過相關簡報的人稱,俄羅斯計劃於近期發起「假旗行動」(false flag operation,又作栽贓行動、嫁禍行動),也即偽造烏克蘭軍隊襲擊俄羅斯或烏克蘭俄羅斯族群的證據,包括「展示」烏克蘭東部地區被烏軍攻擊等,營造出烏克蘭對講俄語人士進行種族滅絕的效果,從而讓俄軍入侵烏克蘭出師有名。

1月25日,俄羅斯國防部發佈該相片,稱俄軍正在舉行軍事演習。(AP)

對於這種指控,俄羅斯方面嗤之以鼻。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在回應俄羅斯通訊社的置評時反駁美國,稱「這不是第一份有類似的報道」,「以前也有人聲稱過類似的事,但最後什麼都沒發生」。

而《紐約時報》的報道也稱,美國相關官員拒絕公布任何直接證據,也不會具體說明他們從何得知俄羅斯該計劃,因為這樣做會損及他們的消息來源以及蒐集情報的途徑。

為基輔的下一步行動提前辯護?

如文章開頭所言,所謂「烏克蘭危機」的本質是烏克蘭國內的分裂主義外加美俄角力。通過觀察現下具體的事態演變,則可得知這兩個本質因素的走向。

針對烏克蘭國內,筆者曾在「俄羅斯真心沒有要動武」一文中提及,在過去一年内,隨着美國新政府上任,烏克蘭政府加大了國內反俄宣傳,譬如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於2021年8月發起「克里米亞平台」倡議,為西方國家聲討俄羅斯提供平台,卻也導致烏東地區衝突加劇;澤連斯基近來民意支持度跌至新低谷;烏克蘭國民也有不少人支持以武力方式解決東南地區的分裂問題。

2022年2月3日,一眾美軍士兵從北卡州布拉格堡(Fort Bragg)基地出發,被派遣往東歐。(AP)

事實上,即便是在俄軍壓境的情況下,烏克蘭與分裂武裝的衝突也在零星發生,而據烏東「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警察局副局長巴蘇林(Eduard Basurin)2月3日表示,烏克蘭已經在頓巴斯接觸線集結了約15萬兵力,相當於政府軍的三分之二。

回望2014年2月,烏克蘭發生政變,推翻了與俄羅斯友好的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政府,也令得俄羅斯族群聚集的盧甘斯克(Luhansk)和頓涅茨克(Donetsk)地區*宣佈獨立。同年4月,烏克蘭當局遂發起軍事行動,俄羅斯則對烏東俄羅斯族人配以支持,據聯合國數據,衝突造成1.3萬人死亡,百餘萬人流離失所,後在法德調停之下才以「明斯克協議」而暫告段落。

*2月7日10時45分註:本文原先錯將頓涅茨克地區寫為頓巴斯地區。頓巴斯是烏克蘭東部一個尤其自身族群、文化、經濟特性的地區,大抵由頓涅茲克和盧甘斯克兩州組成。

是以,如今美英等國還在持續向基輔方面提供武器,倘若沒有俄軍壓境這一層顧慮,基輔方面恐怕早已揮軍東南,在武力的加持下與烏東實際領導人交涉。而西方如今「俄羅斯若入侵烏克蘭,將遭到制裁報復」的口吻,其實就是試圖令俄羅斯置身事外、不予插手。

從這個維度觀之,《紐約時報》報道中「美國指控俄羅斯將發起假旗行動」的說法是無法成立的。這更像是美國的「輿論煙霧彈」,是在為烏克蘭即將發起的軍事行動做「預期管理」,一旦衝突驟起,各類現場視像素材在網絡湧現,烏克蘭政府和美國便可將之嗤為「俄羅斯偽造的假消息」。

2014年政變以來,烏克蘭東部地區的分裂主義問題長期存在。圖為2018年11月,駐守在烏東地區馬里烏波爾港(Port of Mariupol)的政府軍士兵在站崗。(Getty)

美國更宏觀的考慮:平衡

不過,如今沒有人可以斷言「假旗行動」真假與否。過去數年來,俄羅斯在混淆是非、「真假資訊戰」這一方面,也早就展現出不弱於歐美的能力。而外行人煞有其事地分析軍事與情報,幾乎也總會令圈內人貽笑大方。

是以,本文所言及者,也只是基於宏觀趨勢與核心政治訴求,對當下時局的分析。所拆解的是政治,而非軍事安排或資訊真假。論及政治,就不得不提「烏克蘭危機」的第二層本質:莫斯科要制止乃至扭轉過去30年間北約(NATO)持續東擴的劣勢局面,美國則要以「俄羅斯威脅」為由確保自己在歐洲的軍事存在,繼而鞏固政治影響力。

在這一點上,俄羅斯的態度是很明瞭的。早在美俄外長1月21日會晤之前,俄羅斯便已公開其在這方面的訴求,其中最核心者,便是要求北約承諾永不納入烏克蘭,並從1997年以後加入該組織的成員國撤出駐軍(波蘭、波羅的海三國、巴爾幹半島),尤其是羅馬尼亞。

一目了然,莫斯科自然不期望這種「獅子大開口」的開價能被滿足,其目的也應是為談判「設置方向」,在這個思路上討價還價。

2022年2月4日,烏克蘭士兵在該國西部城市利維夫(Lviv)的軍營受訓美製反碉堡軍備。(AP)

對此,美國的反應頗為有趣。一方面連同北約拒絕了俄羅斯的兩個核心要價,並同時提出,可以在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美俄戰略穩定對話、北約-俄羅斯理事會等平台下,就裁減駐軍和建立互信方面展開合作,前提是俄羅斯減低對烏克蘭的軍事威脅——而另一方面,美國卻在增加駐扎東歐的美軍。就在2月2日,美國國防部宣布,總統拜登已批准增派2,000軍隊到德國及波蘭,而原本部署在德國的約1,000美軍則將被調派往羅馬尼亞。

一面與俄羅斯說「我們可以談裁軍」,一面卻向東歐增派駐軍。兩者看似矛盾,但其實其內理是相通的:美國既要確保北約盟友不受俄羅斯威脅,又需要一個「時刻準備侵略鄰國,對歐洲安全造成威脅」的俄羅斯——只有這樣,美國才能鞏固自己在歐洲的軍事存在和政治影響力。

所以,當白宮向克里姆林宮說「我們願意與你們談判」,白宮是真誠的;而當白宮向盟友表示「我們不會拋棄你們」,白宮也是認真的。因為白宮真正要的,是這兩者間的平衡。威脅不能過大,卻也不能不存在。

一群美國反戰人士在白宮前呼籲拜登政府與普京降溫局勢。對拜登而言,俄烏問題可以持續拖沓,而美國國內的醫療、產業革新等問題才更值得投入真金白銀。(Getty)

焦急的只有烏克蘭

當我們以這種視角審視美俄的政治考慮,便會明白,所謂「烏克蘭危機」,對美俄而言其實一點都不危急。而真正急的,只是支持率一再下跌,一再被國民期望解決烏東問題的澤連斯基。

可是縱然澤連斯基可以當「導火索」,可以徑直像印度鎮壓克什米爾地區一樣揮軍烏東,但他又怎敢?美國對他的支持,乃限定於「你不做傻事」的框架之內;俄羅斯也真心沒有主動入侵烏克蘭的理由,但其威懾卻是真實而嚴峻的。

所以,美俄都做好了長期對峙的準備,「烏克蘭危機」在可以預見的數年內都不會獲得解決。它只會因全球政經格局的範式轉移而萌生變數,譬如中國復興所牽動的地緣變化,譬如美國政治的民粹化,又譬如俄羅斯政壇的巨變。

而在那之前,「烏克蘭危機」只會繼續拖延,持續讓烏克蘭蒙受「間於齊楚之苦」,在政局、軍事不穩的情況下,遲遲無法發展,國民經濟在「歐洲窮鬼」的現況下繼續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