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三|兩個「戰場」:美俄虛張聲勢真妥協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烏克蘭危機,怎是一個「熱鬧」可以形容。國際社會都在觀望「走火」可能,更有各方勢力蠢蠢欲動。

實際上,烏克蘭危機有兩個「戰場」——一在集結重兵的邊境,一在談判桌上。

先看美、烏和北約聲稱俄羅斯集結重兵,有「入侵」之勢的邊境戰場。據報,俄羅斯駐紮了10萬大軍,擺出隨時進入烏克蘭的陣勢。烏克蘭方面積極備戰,據悉包括美國、英國、波羅的海三國的軍事援助正陸續趕來。而最神來之筆的是,美國國務院向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下達了指令,要求大使館的僱員和家屬儘快撤離。烏克蘭自然是表達了不滿。

再看談判桌上,美、俄已經進行了幾輪面對面的較量。最新的一次,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在日內瓦舉行的90分鐘會談。雙方觀點依舊、分歧依舊。美國告訴俄羅斯,「你不能打」。俄羅斯告訴美國,「你不能擴」。

1 月 24 日,俄羅斯空軍戰略轟炸機停在俄羅斯伏爾加河附近的恩格斯空軍基地。(AP)

美、俄究竟是什麼態度?

「你不能擴」,毫無疑問,普京是認真的。這涉及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是其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但要否「入侵」烏克蘭?這是另一回事。雖說,俄軍在俄烏邊境的陳兵已有10萬,但其實查回多年來的數據,俄軍在該地區兵力從來不在少數。如果做一個參照對比。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時,按照俄羅斯官方通報——俄羅斯於3月18日宣佈對克里米亞擁有主權,3月底繼續增兵至4萬人。以2014年的兵力參照,10萬俄軍大舉入侵烏克蘭,並不現實。更何況,當年烏克蘭政局動盪、克里米亞地區還有大量人裏應外合,這些曾對俄有利的因素如今並沒有。俄羅斯陳兵邊境,更像是恫嚇,而不是入侵。普京想以此為籌碼,向拜登要價——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在烏克蘭駐軍;不在烏克蘭部署中程彈道導彈。

從結果上看,普京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先看歐盟,顯然做起了壁上觀。一旦開戰,對歐盟影響是最直接的,也是最不利於他們的情況。可以看到,以法德為首,和俄羅斯之間的溝通日趨理性化,彼此都擺出一副「大家把話說清楚,有事好商量」的姿態。據報道,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和德國政府政治顧問1月26日在法國巴黎舉行「諾曼第模式」會談,主要內容就是討論烏克蘭危機問題,避免矛盾激化。值得一提的是,如此重要的議題,沒有美國參加。歐盟跟美國正在漸行漸遠。

再看美國,雖然拜登口號嘹亮,但實際上,口惠而實不至。美國派部隊進駐烏克蘭,這才是最實際的承諾。哪怕只是幾十人,也是「同進退」的態度。但拜登非但不可能這樣做,反而要自1月24日起,撤離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的非必要人員(包括外交官的家屬),並鼓勵美國公民乘坐商業航班離開烏克蘭。看似最實在的提供軍火,據《華盛頓郵報》報道,1月21日和23日,美國提供兩批武器先後運抵烏克蘭。這批軍援包括一批小型武器和彈藥、加密無線電設備、醫療設備和各種零部件。此外,據報,美國授權波羅的海三國向烏克蘭提供美國製造的武器,如「標槍」反坦克導彈和「毒刺」防空導彈。這些武器,並無多大威力,甚至可以說是廉價,這是要幫助武裝烏克蘭嗎?

最近幾周,由於擔心俄羅斯入侵,數十名平民加入了烏克蘭的軍隊預備隊。(AP)

注意到不少媒體報道關注最近美國海軍動作頻繁。「杜魯門號」航母打擊群部署到地中海,參與從24日起,北約在地中海舉行的大規模海軍演習。同時,「林肯」號和「卡爾文森」號兩艘超級航母,加上「埃塞克斯」號和「美國」號兩棲攻擊艦佈置到西太平洋。當地時間22日,美國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在沖繩以南的菲律賓海域進行了空前的「五航母」展示,即兩個美軍「超級航母」打擊群,外加美日三個「準航母」編隊。美國越是瘋狂秀肌肉,是否也越證明,美國既沒有意願,也根本就沒有能力,在俄羅斯邊境贏得對該國的大規模陸地戰爭呢。虛張聲勢,老對手的普京也根本不吃這一套。

當然,客觀的說,俄羅斯進一步希望北約提供書面的、具有法律意義的保證,也顯然要價過高。

而美國的訴求,自然不會是「保護」烏克蘭。不然,美國直接接納烏克蘭成為北約成員國就好了。俄羅斯必將作出激烈反應,美、俄爆發直接衝突。顯然,美國已無力操作這麼大一盤棋。就連烏克蘭日前請求美國立即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結果都遭到了布林肯的拒絕。什麼對美國是最有利的?戰爭烈度存在,美國「被需要」,再借烏克蘭形勢的惡化,破壞一下歐俄關係,尤其是阻滯北溪二號輸氣管道的運營。如此而已,就明白美國本來也不需要跟俄羅斯開戰,只需要通過擺出這種強硬姿態,達到自己的政治訴求就足夠。

談判桌上依然會口吐芬芳,邊境線上依然會磨刀綽綽,但——打不起來。事實上,美俄都在等對方出招,以謀更大利益。但,恰恰如此,烏克蘭危機會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持續存在,美、俄會圍繞烏克蘭問題持續糾纏,而最受傷害的,是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