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每日減產石油200萬桶 拜登碰拳外交失敗 俄烏能源戰失利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由沙特和俄羅斯主導的OPEC+ 23國周三(10月5日)在維也納總部舉行2020年3日以來的首場面對面峰會,決定每日減產石油200萬桶,相當於全球每日產量的2%。雖然OPEC+的成員國將減產包裝成對全球經濟增長受壓的回應,不過高盛就形容OPEC+從未在市場供應如此緊張之下減產。本年7月曾到沙特向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負荊請罪」求石油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此刻只能低調地控制心中怒火。

白宮發言人皮埃爾(Karine Jean-Pierre)對於OPEC+的減產決定,將沙特等國的行動明顯定性為「選邊站」:「隨着今天的宣布,很明顯OPEC+正站在俄羅斯一邊。」

此前在OPEC+傳出減產之際,白宮已對沙特等國多番遊說。但從其每日200萬桶的減產規模來看,拜登的外交遊說全面失敗。而且,減產抬高油價不只是間接支持了俄羅斯可用於戰爭的能源出口收入,在美國中期選舉11月將臨之際,這更是明確想拖垮民主黨競選的行動——穆罕默德與特朗普家族關係緊密,後者的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的私募基金在特朗普下台後就得到王儲旗下基金注資20億美元。

對拜登個人的攻擊?

OPEC+這次行動不只牽涉俄烏戰爭相關的地緣政治,更是沙特王儲本人對曾聲言要將沙特變成「被放逐國家」(pariah)的拜登的個人攻擊。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拜登7月訪問沙特之時與阿拉伯各國達成了一個幕後共識,就是讓沙特每日增產75萬桶石油,以及阿聯酋每日增產50萬桶。但沙特在8月稍微增產後就「回復原狀」,如今更加推動減產,明顯不將拜登當局放在眼內。

美國總統拜登7月15日抵達沙特阿拉伯紅海城市吉達。圖為他在薩拉姆宮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碰拳。(AP)

而拜登此刻也確實沒有任何工具能對沙特施加壓力。一方面,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經過多個月來的釋放之後已在史上低位。雖然拜登在OPEC+減產決定宣布後改變原有不再在10月21日到期後進一步釋放儲備的計劃,轉軚表示將在11月再釋放1,000萬桶,但這大概只是用於壓低油價到中期選舉之後,並不能影響沙特及OPEC+國家對油價的操控能力。

另一方面,隨着以色列與沙特關係回暖,而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無論如何也將繼續掣肘伊朗,沙特對美國妥協與否也不會帶來什麼好處。

在OPEC+公布減產後,美國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與經濟顧問迪斯(Brian Deese)發表聲明表示對減產感到失望,威脅會與國會磋商,尋求更多的工具和權力去減少OPEC對於能源價格的控制。這裏的「工具」所指的是本年5月已通過參議院委員會《NOPEC法案》(No Oil Producing and Exporting Cartels Act),如獲通過將去除OPEC+國家及其能源企業的主權豁免權,可被美國司法部以反壟斷法起訴。不過,在各種政治和商界反對壓力之下,《NOPEC法案》在短期內能通過的機會不高,且其阻嚇力本身也值得質疑。

本年來的布蘭特原油價格走向。(Trading Economics)

西方陣營與產油國的政治裂痕

近幾個月來,布蘭特原油價格一直下跌,由6月的每桶約120美元跌至9月底稍高於80美元的水平。隨着近日減產消息瘋傳,油價又回升到每桶約93美元的水平。

雖然OPEC+的產油目標將由每日4,380萬桶下調至每日4,180萬桶,但由於本年以來該組織的部分國家長期達不到產油目標,每日產量可低於目標高達300萬桶,因此,其對真正石油產量的影響將遠低於每日200萬桶的水平。OPEC+代表稱其影響大概會在每日60萬桶的層級,另有估計認為減產量會達至每日100萬桶。

即便如此,在歐洲正在進入冬天之際落實減產,無疑是對俄羅斯針對歐盟的能源戰的一種助力。沙特等國的這個決定,大概算不得上是在俄烏戰爭的陣營區分中全面站邊,卻突顯出這場能源戰引伸出來的一道國際政治裂痕。

面對俄羅斯繼續透過能源出口賺取收入支持戰爭,以美國、G7、歐盟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正計劃對俄羅斯石油制訂價格上限,希望透過歐洲國家在石油運輸和船運保險業的控制力,阻止任何高於價格上限的俄油出口。目前,G7已同意推出限價措施,歐盟各國日前亦為此達成共識,希望趕在12月5日歐盟對俄國海運石油禁運實施之前訂出執行細節和具體的價格上限。此等限價行動,則引伸出沙特等產油國一種「唇亡齒寒」的擔憂。

雖然價格上限未得中國、印度等其他國家跟從,其成效若何也是未知之數,但如果這種機制經過實際執行逐漸成熟的話,這將扭轉國際能源市場供應方寡頭壟斷的現況,將之變成一種「賣方寡頭壟斷」與「買方壟斷」之間的定價角力。此刻其所針對者可能只限於俄國,但未來難保不會落實在其他產油國家身上(試想像另一次沙特記者被殺事件),甚至被西方陣營以外的國家所用。

OPEC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總部。(AP)

這就構成了西方陣營此刻與非西方產油國之間難以修補的政治裂痕——特別是在一眾阿拉伯國家都希望利用高油價增加政府投資之際。

即使此刻西方國家對於OPEC+無計可施,但OPEC+的產油國如果堅決不顧能源進口國的利益而長期抬高能源價格的話,這對他們自身也未必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在油價高企之際,OPEC+以外的產油國可預見將會增產搶佔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油價高企也會導致能源進口國投放更多資源去發展再生能源或核能,並推進能源效率的發展,這將使「後石油時代」更早來臨。這兩個因素的疊加效應將使OPEC+國家更難趕在「後石油時代」到來之前最大化其可從石油生產可得的收入,並為「後石油時代」作轉營佈局。

當然這是以十年計的長遠規劃。在此刻俄烏戰爭引起的能源戰中,當沙特等國間接支持俄羅斯,歐美無可避免將處於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