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熄燈工廠」邁向「燈塔工廠」  一家模具行業公司的「數智」密碼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在鴻利達精密組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利達」)的精密組件生產線上,無人搬運機器人、機械臂、數字化管理系統(DMS)等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讓生產端實現了從自動化到無人化的躍升,也讓這家老牌港資企業從香港製造走向「灣區智造」。當年「為了不被淘汰」走上數字化的道路,如今卻正在模具賽道上演邁向「燈塔工廠」的故事。

車間熄燈生產

作為一家創立達35年之久的港資企業,鴻利達早早就在內地建起生產基地。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中山生產基地的展示區域看到,這裏陳列著運動相機外殼、嬰兒奶嘴、汽車雨刷、電動牙刷等國內外知名品牌的精密組件產品。如何把這些簡簡單單的日常消費品做出全球競爭力?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轉型是「關鍵一招」。

走進生產基地的自動化部門,工作人員正對機械臂進行從設計到加工裝配的調試,在調試合格後將在車間上試用、叠代。「不同的機器人對精度要求以及它的操作復雜性都不一樣,說到底可用性和可復製性還是要自己來做,因此我們最初做自動化就是靠自己的科研部門,前面幾年基本上都是『交學費』,到2018年才開始有產出。」鴻利達集團總裁特助梁秉然說。

數位生產線上的機械手臂

在健康品數字化智能化車間,漆黑一片中只有作業機器在間歇地閃著光,憑借著短暫亮起又滅掉的微光,可以看見整個車間空無一人,只有幾輛機器車在註塑機之間來回穿梭。梁秉然告訴記者,該車間從上料、零件加工到運送的整個生產過程均可實現無人操作,在關燈狀態下全自動化生產。

「黑燈」車間的自動生產,離不開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支撐。在車間一側的實時看板,集合了自動排產、生產執行、設備與模具維護、品質管理、倉存管理等模塊的數字化管理系統,讓鴻利達實現了生產製造全流程的數字化。整個車間的運作數據實時傳送至數據中心,管理人員通過後台隨時監控具體的生產進度、設備狀況等信息。

鴻利達數位化管理系統

「以前市場部一個訂單發過來,需要生產部人工排產,還要看倉庫物料齊不齊、機器狀況,很多東西大家都不清楚,像生產部管理員要拿個本子來記今天做了多少、還差多少,用表格來慢慢統計核實。」該車間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如今系統通過應用人工智能算法,能基於車間產能、生產負荷自動生成排產計劃,從排單生產到物料管理等環節都一目了然。

據介紹,鴻利達最初是在2018年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進行了第一期合作,通過增設模塊打造出全新的數字化管理系統,通過集成開發具備人工智能的數字化管理系統不僅成功為鴻利達降低了庫存,設備綜合效率(OEE)更提升了15%以上,有效提升經營效益及市場競爭力。

鴻利達數位化智慧化車間

「從2018年到現在,整個改造一共分成五期,從當初的一個車間到整個生產基地,再推廣到深圳基地、馬來西亞基地。」該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在第一期成功的基礎上,整個系統再應用至綜合車間、汽車車間和組裝車間,並在健康品車間試用無人搬運機器人,到如今則已推廣至矽膠中心、醫療中心、深圳塑膠工廠和大馬組件工廠,預計今年年底前完成轉型升級。

摸著石頭過河

鴻利達因何開啟數字化轉型?鴻利達集團創始人、行政總裁蔡俊傑告訴記者,當初之所以選擇走上數字化的道路,「就是為了不被淘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模具業蓬勃發展,到了1980年開始有部分企業發展數字化,這些企業主要從歐洲、日本以及中國台灣進口個體向數字化轉型。2000年開始,近十年飛速發展,行業內出現系統化的數字化轉型萌芽。

在1988年完成學徒工計劃開始創業的蔡俊傑就敏銳地感到,如果不走數字化的道路,企業的發展優勢將很快失去。「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做企業必須居安思危。我看到市場的發展需求,如果不跟上市場發展步伐,就會被淘汰。而且企業傳統的生產模式人為錯誤多,產品質量存在漏洞。」蔡俊傑說。

鴻利達創辦人、行政總裁蔡俊傑

「模具製造的智能化發展趨勢在製造業是先驅,我也看到一些同行未能跟上時代的需求而逐步沒落,鴻利達從2012年開始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蔡俊傑回憶當初坦言,決定加速走上數字化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也撞到了很多板」。

當時參與鴻利達數字化轉型的一位團隊成員告訴記者,即使在引入數字化系統前作了很多標準化的準備,細化到生產標準、管理程序等,但在開頭兩三個月系統運行不暢,交貨期限阻滯,客戶的意見很大,「明天要交貨,但今天還沒開始生產,甚至沒有訂購原材料」。蔡俊傑當時非常焦慮,也會常常睡不著。

鴻利達光學測量室

怎樣解決問題?「沒有別的辦法,只能不斷救火。」蔡俊傑苦笑著說,首先是管理層堅持智能化的轉型,組織小班子,推動不同製造環節的智能化數字執行,「就是強製性執行,然後慢慢看到客戶轉變態度,逐步認同廠內數字化改造。同時,新進員工需要培訓適應數字化製造。一點點改變,才完成了最後的轉型」。

鴻利達如今引以為傲的是形成了「拉動式」生產模式——一張訂單同一時間切成十個不同的生產任務,通過系統判斷用什麽原料,用什麽設備生產;在進行大量生產的同時,通過系統幫助生產決策,盡量減少庫存,不壓貨不虧本。根據模塑行業的工藝和技術特性,鴻利達集成5G、物聯網、視頻圖像識別等技術,將客戶需求與產品的研發實現全流程數字化鏈接。

劍指「燈塔工廠」

鴻利達的數字化已然小有所成,蔡俊傑卻有一番清醒的認識:「當前的成功只是階段性的,數字化改革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基礎管理的培訓和內部思想統一。」面對滾滾而來的數字化、智能化浪潮,蔡俊傑強調:「如果你基礎不搞好,上線其實也是不行的。鴻利達一路走來就是做到了標準化、企業內部人員培訓和局部試點先行。這也許就是其中的秘訣。」

蔡俊傑提到,要把傳統的做法在腦中記,變為一步一步紙上寫,再變成程序指令,一步步去實現數字化的體系;要從試點開始數字化建設,像鴻利達是找了一個比較標準的車間去先試行,從一些簡單的做法開始嘗試,如減少負擔成本,成功後企業內部信心增加,再逐步推廣開來。

鴻利達中山公司

2022年,鴻利達榮獲「中山市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示範車間」稱號,今年則獲得了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聯合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工業4.0成熟度1i」認可。展望未來,蔡俊傑心裏對鴻利達有著新的發展藍圖,「長遠來講,『燈塔工廠』是目標,從接單、出貨全流程采用智能化、數字化生產」。

「今年在模具方面,智能車間是一個目標;在組件方面,我們希望能做到從接單到出貨全智能化;作為行業從業者,我們希望行業可以多多交流,互相促進發展,整個行業能實現模具智能化生產。」身處粵港澳大灣區,蔡俊傑特別強調,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配套非常完善,不同行業、不同級別、不同精度的企業都存在。

「近十年,這些企業向智能化數字化飛速發展。從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來看,中國的人口紅利依然存在,受高等教育人數比例高(工程師、工科生)。因此,過去三四十年中國模具行業飛速發展,中國製造在質量、速度上都存在優勢,我相信企業積極擁抱數字化,還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蔡俊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