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無六七暴動無今日香港?

撰文:胡可智(資深世史科老師)戰後香港與其他歐洲帝國的亞洲、非洲殖民地一樣,面對著解殖(Decolonization )的挑戰。香港與其他殖民地在1945年至1970年代有顯著的分別,就是欠缺了清晰的解殖過程。香港社會有一些明顯的不同:香港經驗了殖民統治下的工業化及一個主權完整在中國大陸的共產政權,所以,香港並沒有民主化及自治政府的產生,但是,也如其他殖民地一樣面對社會動盪及對殖民地統治的挑戰,計有三次戰後暴動:1956年的雙十暴動、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暴動(九龍騷動)及1967年的「六七暴動」。

雙十暴動(1956年)是次暴動1956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在香港九龍及荃灣等地發生的一次騷亂,導火線源於徙置事務處職員在10月10日(即中華民國國慶)移除懸掛在李鄭屋徙置區之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及大型「雙十」徽牌而引起。雖然,是在坊間的主要歷史教科書都忽略此事,但是,曾經在中學文憑試論述題部份問及此部份,而且釀成59人喪生,逾300人受傷,是為香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嚴重的騷亂。主要是右派(中國國民黨)支持者向左派(親中國大陸的中國共產黨)機構進行攻擊,如九龍城的長城製片廠及萬里片場等。是為中國國共內戰遺留下的問題,加上城市中民眾的生活壓力交織下的產物。
1966年九龍騷動及1967年「六七暴動」是1966年發生於香港的一次大規模騷亂。事件由天星小輪加價港幣5仙引起。由青年蘇守忠在中環愛丁堡廣場進行絕食抗議,市民上街抗議加價,引起是年4月九龍連續2個晚上出現騷亂,之後引起港英政府出動軍警鎮壓,最後造成1人死亡,18人受傷,1800多人被捕。可為1967年的「六七暴動」剛成長的戰後嬰兒潮的抗議先聲,在官方就事件的獨立報告中,已指出政府與民眾有大很大隔閡,暴動很快會再發生,結果,翌年發生長達半年的「六七暴動」。
今年是「六七暴動」的五十周年,被認為是香港政治社會發展歷史的分水嶺。在1960年代,香港進入工業化時期,工業化為社會帶來繁榮外,香港政府以郭伯偉(Sir John James Cowperthwaite)為代表的殖民地公務員推行自由放任政策,低稅率及減少政府干擾市場,所以,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當時,有在港的英國人形容新蒲崗為天然的城市暴動發源地──擠迫的居住環境、混亂的街道;同時,1960年代已有多次的罷工,引發「六七暴動」的人造花廠工潮(又稱「五月風暴」),只是其中一宗,由於左派工會介入,而且中國大陸正為文化大革命高峰期,澳門又之前發生「一二三事件」,華藉市民成功迫使葡萄牙殖民地政府與中共合作,所以,發生了近半年的「六七暴動」,既有暴徒放炸彈,期間,1,936人被檢控,約212名警務人員在內的802人受傷,51人死亡(5名警察在暴亂中死亡;5名香港邊境警察和1名來自中國大陸的民兵在邊境衝突中死亡;參加反英暴動的暴徒約20多人因為鎮壓死亡;7名市民遭炸死;電台主持林彬被燒死),死亡人數僅次於1956年雙十暴動。
小結:港人新身份認同雖然,暴動後有大量的行政改革,如廉政公署成立、九年免費教育、十年建屋計劃在七十年代的麥理浩(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任內推行,是文憑試的常問內容,但是,這些都並非直接由暴動所引起的。相反,暴動後,直接出現的是香港警隊因防暴有功,被英女皇在1969年封為「皇家香港警察」;所產生的信心危機也出現移民潮;左派在強力鎮壓下,在香港大受打擊;另外,除了如曾鈺成兄妹等因參與暴動後,所以,加強了其親中共及親北京的政治理念外,其他香港華人如科大衛所指出區別於殖民地政府,又不同於中國大陸同胞之間的新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