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取消抗疫管制 約翰遜「自由日」考量與其對俄強硬相當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2月24日,英格蘭的法定抗疫管制結束,進入英國輿論界口中的所謂「自由日」,全面落實政府的「與病毒共存」政策。雖然英國科學界在疫苗研發、接種,以至病毒測序都有領先全球的表現,但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的抗疫行動卻多次為人詬病,例如其在去年7月19日推出的上一個「自由日」就正在Delta變異病毒高漲之際落實。

這次約翰遜推出「與病毒共存」的計劃也不例外。跟上次其強調的「免疫力高牆」一般,新計劃指出疫苗仍然是對抗新冠病毒的第一防線,將向75歲以上人士和免疫功能低下的12歲以上人士提供第二劑疫苗加強劑的接種,並準備在本年秋季推出新一輪的疫苗接種計劃。

另一方面,繼上月底結束公共地方的口罩令、在家工作的建議和夜店及其他場所的「新冠通行證」(要求疫苗接種或陰性檢測證明)之後,英格蘭餘下所有抗疫措施亦告終結。2月21日,學校人員及學生每周檢查兩次的規定結束。2月24日,新冠病毒檢測陽性者不再面對自我隔離的法律要求,只留下確診者留家至少五日的建議;對低收入人士的自我隔離補助(500英鎊)終束;日常接觸追蹤亦告終,與確診者有接觸的人士不再被建議自我隔離或作每日檢測。

2月21日,約翰遜宣布「與病毒共存」的計劃。(美聯社)

到4月1日,快速抗原檢測將不會再獲免費供應,而對於有新冠徵狀人士的免費病毒測試亦將中止,除非該人士屬高危組別。同時,政府將不再建議新冠通行證在國際旅行之外使用;而僱主也不必再將新冠疫情當作特別的工作場所健康與安全風險評估要求的項目。

這套「與病毒共存」計劃的主導思想,就是要把新冠病情當作一般流感一樣去對待,因此所有特別針對新冠病毒的措施皆被終止,而對於包括新冠病毒內在的正常追蹤則仍然會存在。這套邏輯在英國當局取消英格蘭大部份免費檢測的解說中就表露得非常清楚:英國2021/22年度在檢測和追蹤計劃上已花費157億英鎊,隨着Omicron已成主流且病情較不嚴重,而全國免疫力高,各種包括疫苗、治療和公共衛生知識在內的策略已存,納稅人的錢是否花得物有所值已不再明顯。

科學界的猛然批評

雖然「與病毒共存」的政策在歐美國家已漸成主流,不少國家或其地方政府已陸續放寬抗疫管制,但約翰遜政府的行動依然有其特別進取的地方,這包括其終止自我隔離要求和終止免費檢測的行動。根據英國的《赫芬頓郵報》(Huffpost)報道,終止免費檢測的決定確實之前曾遇上財相辛偉誠(Rishi Sunak)及衛生大臣賈偉德(Sajid Javid)之間的衝突,後者要求財政部出錢延續免費檢測,前者卻堅決不從。從結果上看,這場爭論似乎是由辛偉誠獲勝,但也惹來外界對這個決定並非出自科學考量而是財務考量的質疑。

對此,英國國民保健署署長泰勒(Matthew Taylor)就表明「政府不能揮舞魔杖,假裝威脅已經完全消失」。根據該署對超過300位英格蘭高級衛生人員的調查,有79%人反對當局結束免費檢測的計劃。

現年95歲的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2月20日確診新冠肺炎,如今尚在康復的過程中。(美聯社)

英國醫學會(BMA)主席納格堡爾(Chaand Nagpaul)亦批評政府的決定並非基於證據,且沒有與衛生專業界別作商討。他指出:「取消所有管制、讓感染以不被監察和不受控制的方式散播,將損害數以百萬人的健康,包括那些會受長新冠後遺症所害的人。」

同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專責新冠疫情的特使納巴羅(David Nabarro)亦指英國的決定「非常不智」,表示擔憂英國正在走向「對抗公共衛生共識」的路線,甚至會讓其他國家仿傚,帶來骨牌效應。

面對着這些早可以預見的反對聲浪,為何約翰遜會如何急進的解除英國本已頗為「自由」的抗疫管制?

不少人都認為這與約翰遜面對「派對門」醜聞的政治挑戰有關。由於此刻的首相去留全在於保守黨議員的一念之間,而保守黨議員向來傾向反對抗疫管制。去年12月,當約翰遜當局在Omicron變種威脅之下決意收緊抗疫政策之時,就曾遇上黨內近百名議員投票反對,使其疫苗證書政策需在反對黨支持下所能獲得通過。這次約翰遜全面取消抗疫管制的行動,正正是要向這群議員招手。

政治計算不應超越現實局限

約翰遜急忙執行「與病毒共存」背後的考量,其實與其近來就俄烏衝突的對俄強硬姿態相當,某程度上也是要解除公眾連月來針對首相府違反抗疫管制的多次派對的視線。

除美國以外,英國在俄烏緊張局勢上可算是對俄國軍事行動有最悲觀判斷的國家。隨着普京正式承認烏東兩區分離主義政權的獨立地位,且藉後者要求介入的時機揮軍進入兩區,並攻擊烏克蘭國內其他關鍵地點,這種最悲觀的判斷逐漸獲得事實印證。不過,約翰遜個人的言詞,在歐洲主要國家領袖之中可算是甚為突出,但他卻似乎不願意為對俄強硬付出實際代價。

約翰遜上周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直稱「如果俄羅斯動用武力......我們有着共同利益要使俄羅斯最終失敗,並被人看見它失敗」(Russia should ultimately fail and be seen to fail),被西方各國媒體廣泛流傳,其修辭也頗具英雄風範,頗有不惜捨身敗俄的氣派。

烏克蘭局勢:圖為2月24日,大量私家車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加油站外排隊,這些人準備將汽車加滿油,然後逃離首都。(AP)

然而,在普京承認烏東頓涅茨克(Donetsk)與盧甘斯克(Lugansk)兩州的獨立地位之後,約翰遜的制裁卻遠較以往言詞克制的歐盟遜色,只向5家中、小規模的俄國銀行和3位早被美國制裁的富人實施行動,與德國毅然停止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審批和歐盟制裁俄國國斯杜馬議員、政府要員、部分主要俄國金融機構等比較起來相形見絀。

在約翰遜22日公布制裁之時,就遇上工黨、自由民主黨,甚至其保守黨同黨的嚴厲批評。在今天的角度看來,屬保守黨的英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董勤達(Tom Tugendhat)的批評正中要害:「(逐步升級制裁)可能會在初階級被錯誤解讀成給出免費通行證,而非劃下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其後,英國輿論更出視保守黨收受俄國富商捐款、為保倫敦金融業而不敢得罪俄國富商等質疑——這些也許是英國要付出的代價,正如歐盟要承受天然氣價格和供應的壓力一般。

在俄軍24日清晨正式進軍烏克蘭頓、盧兩州,並對烏克蘭其他地方發動攻擊之後,約翰遜早前只存在於嘴邊的強硬,也許會引起國內下一波的政治批評,使得他不得不執行需要英國付出更大成本的對俄制裁。

地緣戰略與抗疫政策一般,最終也是要以現實情況為成功決策的依據。只以政治舞台上的得失作考量,最終很可能就要被迫在挫折中向現實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