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香港歷年藝術節 與時並進多平台公眾演出︱二十五載音樂回望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從過去二十五年間的《十大樂聞》中,我們經常遇上一個字──「節」,這讓我們驀然發覺,這些年來,不論是官方部門或是民間音樂團體,都在本港精心策劃了不少以「節」命名的大型文化藝術項目,實在令人驚嘆。當然,這還未包括香港的音樂人及音樂團體在海外參加、形形色色的音樂節、藝術節,以及他們獲得的豐碩成果。

文:鄭學仁、原題:二十五載音樂回望|「與民同樂」- 節慶篇

疫下,香港中樂節改於網上舉行。(香港中樂團)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由2022年6月5日起,一連九集,逢周日早上10時至11時,於香港電台第四台(FM 97.6 – 98.9)播出。
https://www.rthk.hk/radio/radio4/programme/thetuneful25years

從過去二十五年間的《十大樂聞》中,我們經常遇上一個字──「節」,這讓我們驀然發覺,這些年來,不論是官方部門或是民間音樂團體,都在本港精心策劃了不少以「節」命名的大型文化藝術項目,實在令人驚嘆。當然,這還未包括香港的音樂人及音樂團體在海外參加、形形色色的音樂節、藝術節,以及他們獲得的豐碩成果。

談到「節」,大家可會有一個疑問,究竟要達到什麼規模的音樂活動,才可稱之為「節」?記得已故樂評人周凡夫曾經指出,最低限度的「節」,總該是橫跨一段時間的大型活動,除了必備的音樂會,還該有各種類型的延伸活動,例如展覽、講座、研討會、工作坊的配合。雖然,「節」或許沒有一個成文的既定標準,但我想這應是一個大家普遍可以接受的定義了。而我們在這段期間發現的「節」,與這個說法也實在相去無幾。當下,趁著香港回歸四分一個世紀,就讓我們回顧這段期間有關文化藝術節慶的一些事、一些情。

香港政府擁有龐大資源,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甚至設有專職的藝術節辦事處。在這段期間,不論是前市政局、康文署或其他政府部門,都曾舉辦過不少與民同樂的大型文化藝術節,中國戲曲節、華人作曲家音樂節、國際共融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世界文化藝術節等,都已被記錄在《十大樂聞》中,當中包括音樂會、展覽、專題研討會、工作坊甚至嘉年華會,演藝的、視藝的,林林總總,記憶猶新。

公司化後的香港中樂團,相信是主辦最多不同節慶的民間團體了。打從2001年的胡琴節開始,到2003年起每年一度的鼓樂節,以及之後的笛簫節、古箏節、揚琴節、作曲家節、指揮家節、香港國際青年中樂節等,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更屢創紀錄。例如2001年胡琴節的「千弦齊鳴」活動、2003年鼓樂節的「千人敲鼓」、2009年來自香港及世界各地胡琴愛好者24小時馬拉松式演奏的「世界胡琴奏不停」,均令人嘆為觀止。2020年疫情期間,香港中樂團主辦「香港網上中樂節」,以「同聲抗疫,雲端連情」為口號,在短短兩個月間,收集到超過一千名音樂工作者透過線上遞交133件抗疫作品及音樂演奏視頻,將演藝活動由舞台轉到線上。

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在2009年首辦,圖為當年場刊內頁。

歷史最長音樂節:香港學校音樂節

2006年,香港與維也納在港首次合辦「維港音樂節」,為期六週的活動匯聚了兩地千位參加者,音樂節更以馬勒第八交響曲作結。另外,香港童聲合唱協會、飛躍演奏香港、香港口琴協會、蕭邦社等民間組織,在過去二十五年,也在港舉辦過不少規模龐大的國際音樂節,今集(6月26日)我們請來香港大提琴家李垂誼,以及香港口琴協會創會會長何百昌醫生,與我們一起分享他們在組織大型項目時,所面對的苦與樂。

世界童聲合唱節2005年在港舉行。

1998年的《十大樂聞》,有一項是「香港學校音樂節及朗誦節慶祝舉辦五十年」,這幾乎令我們忘了這個本港歷史最悠久,在1949年已開始舉辦的香港校際音樂節。談到香港的老牌藝術節,大家或會想到在1973年開始舉辦的「香港藝術節」及1976年市政局的第一屆「亞洲藝術節」。不過,在這兩個節慶之前,大家又是否記得另一個被譽為香港「歷來最大型的社區活動」、以「節」命名的項目呢?對了,就是「香港節」。

香港節(資料圖片)

這是香港開埠以來首次以全港性大型節慶形式舉辦的活動,坊間一直認為當年香港政府舉辦香港節,與六七暴動後需要疏導民間情緒有關,姑不論是否如此,第一屆香港節在1969年12月展開,為期一週,舉辦各種文娛康樂活動、展覽、軍操表演、嘉年華會、舞會、時裝表演、歌唱比賽、環島競步、花車巡遊,甚至「香港節小姐」選美比賽等活動,目的還是要為香港人帶來「娛樂、享受、輕鬆」的節慶歡樂氣氛。你又知不知道,香港政府其後共舉辦過多少屆香港節?第一屆「香港節小姐」又是哪一位?6月26 日(星期日)早上10時至11時,香港電台第四台《二十五載音樂回望》,林家琦、鄭學仁與你一起暢談香港的文化藝術節慶。

【延伸閱讀:已逝去的港樂大師級人物 以曲韻長留千古︱二十五載音樂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