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在月球發現「嫦娥石」 成世上第三個發現月球新礦物國家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中秋前夕,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周五(9日)在北京聯合發布嫦娥五號最新科學成果,指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在月球樣品研究中發現新礦物,命名為「嫦娥石」,已獲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批准。

今次是中國首次發現的月球新礦物,也是國際上發現的第六個月球新礦物。作為天體礦物學研究的重大突破性成果,發現「嫦娥石」使中國成為成為繼美國、蘇聯後,世界上第三個發現月球新礦物的國家。其也是除「廣寒宮」、「織女」、「河鼓」等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外,月球科學探索中的又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名稱,亦為核與航天跨行業、跨專業合作的一次有力探索。

據介紹,「嫦娥石」是一種呈柱狀晶體的磷酸鹽礦物,存在於月球玄武岩顆粒中。透過X射線衍射等一系列高新技術手段,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創新團隊在14萬個月球樣品顆粒中,分離出一顆方圓約10微米大小的單晶顆粒,即普通人頭髮絲平均直徑十分之一不到的大小,成功解譯其晶體結構,證實其是一種新的礦物。

此外,中核集團還發布其他兩項月球樣品研究成果,指中國首次成功獲得嫦娥五號月壤中未來聚變能源資源氦-3含量及提取參數條件,月球資源評價和開發提供了基礎科學數據;系統研究並獲得了月壤顆粒的典型形貌特徵,為研究月壤形成提供了科學依據。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1731克月球「土特產」成功返回地球,為人類40多年後再次採集月壤,並使中國成為第三個成功採集月球土壤的國家。而自中國探月工程實施以來,中核集團先後對模擬月壤、月球隕石等進行活化分析實驗,針對定量過程中的鈾裂變干擾、快中子閾反應干擾、量值溯源和傳遞、質控等進行了多年實驗研究,為月壤分析積累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