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時裝」推向非殖民化?

撰文:李嘉㑣
出版:更新:

「時裝」這兩字,充滿了殖民地的故事,以我們該如何重新思考歷史和當前的文化呢?

Nike Hijab。(網上圖片)

9月22日,San Francisco德揚藝術博物館(de Young Museum)將展出以「當代穆斯林時裝」為主題的大型時裝展,從頭巾到罩袍、Nike Hijab到Oscar de la Renta長衫特別系列,足以映射出西方魅力與阿拉伯文化的融合。博物館館長Max Hollein說:「有些人認為穆斯林婦女根本沒有『時尚』,但情況正好相反。」雖然他有可能是對的,但在西方眾多國家之中,穆斯林時尚仍然受到歧視,如在法國和比利時,公眾並不允許使用面紗,而其他國家也有部分禁令。

從歷史上來看,西方的時裝産業是源於歐洲的貴族文化。隨後,「時裝」更從白人的基督教觀點出發,追求性解放和現代性的變革,而它對其他地方的引用,也只是個外化和拜物化的過程,並不是流動,而是橫向的多元文化主義。「時裝」總是對世界各地提供評論、幻想,因為大多數設計師都沒有去過所引用的國家,它是一種制定規範的政治工具,暗示着西方世界文明的昇華,以及提升其他地區殖民心態的延續和認受性。

(網上圖片)

Alice Litscher說:「無論是現在還是通過重新評估的歷史,都需要重新思考和解構時裝,我們同時也要對它的想像力進行非殖民化。」過去的20世紀裡,Yves Saint Laurent經常前往摩洛哥,這讓他設計了Sahariennes、Loose、Pocketed等等的服裝,更想像着自己在撒哈拉沙漠旅行,而這些例子卻是無數的:John Galliano在模特兒身上重現日本的藝伎化妝、Jean Paul Gaultier在2005年推出了非洲系列。

當受殖民控制的地方,把文明的差異制度化,那種差異就會開始發揮作用,促進了文明轉移,令這種謬誤在西方和他之間持續下去。看似永無止境的文化「靈感」,人們也慢慢地對背後的「文化」故事漸漸不感興趣,而着眼於當前的「製成品」。針對全球青年的時裝公司,大部分也紛紛效仿這種現象,這也令我們更加需要重新思考當前的趨勢。

資料來源: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