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尚編輯變成KOL 模糊界線下誰的影響力對品牌更有價值?

撰文:王海燕
出版:更新:

時裝記者、編輯,不時收到各大品牌所寄來的最新產品或禮物,不論這是源於品牌的謝意,還是為了建立長遠而美好的關係,卻成功促使了傳媒人會借用不同的網絡平台分享那份喜悅與虛榮感,同時也令時裝記者躍變身成KOL。

到底名人效應重要,還是時尚編輯深度分析力重要?(Getty Images)

根據BoF研究指出,越來越多時尚編輯將其社交平台變成與品牌之間的重要聯繫,就如外國有位擁有近二十年經驗的美容編輯Alessandra Steinherr,就業期間經常利用自己的平台分享化妝教學以及對新產品的心得,上年三月決定辭退英國雜誌《Glamour》的創意兼美容總監一職後,從未擔心過離職後的去向,Instagram帳戶擁有多達十九萬追隨者的她,已成多個品牌的推廣大使兼顧問,受Estée Lauder、Avèn等青睞,是位擁有一定影響力的自由工作者。相比起一些從沒有從事過時尚行業的KOL,Steinherr分享自己的優勝之處,是在於具有與眾不同的分析力,而且比一般的KOL來得更有立場與見地。

+1

另一個例子,就是曾任《ELLE》美容總監的Julie Schott,現時她只靠Snapchat發布化妝技巧及建議,並同時活躍於Instagram網絡平台上,已直令其追隨者增至七萬之多。

Julie Schott(Instagram:julie_schott)
超模Cindy crawford的女兒Kaia Gerber。(harpersbazaar)

雖然時尚傳媒人有其吸引力,但各大品牌依然會將資源投放於擁有大量追隨者的名人或KOL身上,背後原因是甚麼呢?時尚編輯對眾多品牌來說,是推廣產品的其中一個重要渠道,但往往也只被定義為 Micro-influencers(微影響力者),因為品牌認為其網絡追隨者並不夠普及,可能就只有美容或時裝單位,沒有更多的類別,但相比起Kim Kardashian、Kaia Gerber等名人的分享平台,網絡粉絲類型則來得非常全面,亦較有高度的參與性,以上都是廣告商與品牌重要的衡量標準。

+2

雖然如此,不少編輯仍舊響應趨勢,亦意識到培養個人追隨者的重要價值,能夠於職業、社交、財務同樣帶來可觀收益,又何樂而不為呢?不過,作為記者,創作與文字才是最重要的本領,心水清者該知花花世界只屬過眼雲煙,腳踏實地不就是最好不過的投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