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雕像之戰: 由反種族主義到文化戰爭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我們永遠不會容許暴民拉倒我們的雕像、抹殺我們的歷史、荼毒我們的孩子、踐踏我們的自由。」美國總統特朗普於7月3日在「總統山」(Mount Rushmore)主持獨立日前夕慶祝活動,指控近期反種族歧視示威浪潮中,示威者推倒美國歷史雕像的行為是一場「左翼文化革命」。雕像所紀念的人物,其歌頌之價值與理念不合時宜時,拉倒它、藏起它,社會矛盾與種族不平等的問題是否就隨雕像而去?

5月2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黑人男子弗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員跪頸致死後,示威騷亂更掀起一股推倒雕像潮,全國一些涉及種族爭議、殖民主義及蓄奴歷史的雕像、紀念碑遭破壞或推倒,包括美國開國元勛兼第三任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南方邦聯總統戴維斯(Jefferson Davis)、南方邦聯將領羅伯特.李(Robert E. Lee)、第十八任總統格蘭特(Ulysses Grant)、國歌作者基伊(Francis Scott Key)、被美洲原住民視為侵略者的探險家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等。

6月10日,有示威者將位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的哥倫布雕像拉倒,之後更用腳踩,以示抗議。(路透社)

雖然推倒南方邦聯領袖雕像的事,在過去幾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示威浪潮裏已多次發生,相關討論亦偶有提起,規模卻沒今時今日來得大,更牽扯到高等學府除名、*撤下邦聯旗(Confederate flag)等連鎖反應。

*注解:長春藤學府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6月底宣布,校董會決定把前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從該校公共國際事務學院的全稱中刪除其名。威爾遜當時支持種族隔離政策,在1902至1910年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期間禁收黑人學生。

*注解:美國密西西比州議會於6月底表決,移除含有邦聯標誌的州旗,為全美最後一州。該支紅底、藍白交叉上有白星圖樣的南方邦聯軍軍旗,代表了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蓄奴州,既有紀念戰亡南方官兵的紀念,亦被視為是白人至上主義與種族不公的象徵。美國海軍於6月10日也宣布,正草擬禁止在海軍所屬設施懸掛南方邦聯旗。

美國海軍正草擬禁止在海軍所屬設施懸掛南方邦聯旗。(美聯社)

雕像去留關乎種族平權

回歸到推倒雕像的議題本身,特朗普先於6月26日宣布簽署一項行政命令,保護美國的古蹟、紀念碑和雕像,破壞者恐面臨監禁等重罰。特朗普其後在獨立日宣布簽署行政命令,修建名為「美國英雄國家園林」的雕像公園,已入選的31位人物包括喬治.華盛頓、另一開國元勛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著名廢奴主義者哈莉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戰爭英雄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MacArthur)、巴頓將軍(George S. Patton),還有幾位保守派已故人物如前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前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加利亞(Antonin Scalia)、葛培理牧師(Billy Graham)等。

傑佛遜起草的《獨立宣言》中,提倡「人皆生而平等」,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權利,而1789年正式生效的《美國憲法》列明聯邦無權干預州政府的奴隸制。然而,當年以絢麗文字宣揚自由、平等的傑佛遜與喬治.華盛頓本身都是蓄奴者,每當後世的美國人慶祝獨立日或歌頌這些開國元勛時,都難免刺痛黑奴及原住民後代,以及反對奴隸制度人士的神經,愈慶祝愈冒犯。然而,這些人物奠定當今維繫美國的諸多核心價值,激進示威者真正渴望推倒的只是根深柢固的種族不平等。

特朗普於獨立日慶祝活動上,宣布建造記念「英雄人物」的雕像公園。(美聯社)

這得回看歷史因由,美國的奴隸制度與白人至上主義是緊緊相連的,蓄奴者與奴隸地位僅以膚色來區分,就算當時在自由州(free states),擁有人身自由的黑人的權利同樣遭受剝削,久而久之,黑皮膚就是與「低等」及「不自由」相連;白皮膚則被視為「高等」及獲享憲法裏所列明的「自由」。美利堅聯盟國(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即南方邦聯)1861年組成,種族成為了他們建構理想社會的核心議題,並在立國文獻中提倡黑奴奴隸制是國家的基石。

由組成至瓦解,南方邦聯只經歷五個寒暑,代表它的戰旗及後仍在美國國土內飄揚着,歷時百餘年。過往,在南方州份不時出現「三K黨」(Ku Klux Klan)揮着南方邦聯旗幟的遊行,該白人至上主義組織的權益至今仍受到美國法律保護。踏入二十一世紀,移除相關歷史人物雕像之聲音才開始陸續出現。各地政府對於爭議人物塑像或地標的「去與留」都成了政治議題,而美國不少頂尖的高等學府都曾收受白人至上種族主義者的大筆捐助,學院或建築以這些人物命名,哈佛、耶魯、布朗等大學的校園內都發起研討歷史,領導這場影響美國社會逾百年的大思辨,尋求走出社會撕裂困局。

美國種族歧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6月27日決定把前總統威爾遜的名字從公共和國際事務學院除去。圖為該校當天展示的威爾遜相片,這張照片拍攝於1924年。(AP)

不應景仰或抹殺的歷史

除了今次「遭殃」的國父級人物,南方邦聯領袖雕像的去留問題在美國社會討論已久。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散落美國南部的南方邦聯雕像估計多達數百座,屹立在議會花園、巿政廳廣場等巿內重要位置。隨着時代轉變,在種族平權等「政治正確」觀念影響下,在弗洛伊德被殺事件之前,當局自2015年至去年已移除約114座雕像,包括羅伯特.李、戴維斯等人物。

不過,有人認為把雕像從巿面當眼位置移除,通通送進儲物室,都只是「掩眼法」,只是把歷史痕迹移除了,卻沒治好社會的種族歧視病,也沒療癒美國人民的歷史傷口。弗洛伊德之死引發全球更多迫切的疑問:昔日具象徵意義的人物是否要被重新審視或推倒?有多少故事需要更全面、更誠實地解讀?應如何向下一代講授歷史?

除了雕像本身,其所處位置及周遭環境亦影響其賦予的含意,因此,過往不少人提出與其拆去雕像,不如搬遷雕像,以讓後世毋忘歷史之痛。

南方邦聯領袖雕像的去留問題在美國社會討論已久。圖為南方邦聯總統戴維斯雕像遭塗污。(路透社)

大選前挑動文化戰爭

縱使白人至上主義、紀念南方邦聯等爭議、種族歧視的事實在美國社會存在多年,受到漠視,但弗洛伊德之死再次敲響了美國種族不平等的喪鐘,多元種族社會運動都在「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旗幟下發酵,規模之大前所未見,當權者與政客都不得不正視,加上大選臨近,令雕像拆卸與否、大學「除名」等問題變得白熱化。

先有民主黨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順應民意」,在6月上旬呼籲移除國會山莊的11尊南方邦聯人物的雕像,形容雕像是向仇恨致敬。特朗普在「總統山」的獨立日演說,直指推倒或毁壞雕像的行為是「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強迫他人服從及接受一己觀點的做法,是極權主義的絕對體現,而抹殺美國歷史人物之舉,也是一場意圖推翻美國革命的「左翼文化革命」(left-wing cultural revolution)。主流媒體紛紛把這番演說解讀為—特朗普銳意挑起「文化戰爭」(culture war)作為其選舉策略。

雕像往後要怎樣處理、拉倒與否,需由社會討論定斷。然而,當這場反種族歧視運動演變成政客口中的「文化戰爭」時,下場只會是讓社會撕裂加劇而沒法糾正歷史錯誤。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2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7月13日)《美國雕像之戰:由反種族主義到文化戰爭 》。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222期《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第三波疫情非突如其來 防疫豈能有漏網之魚

【深度解讀】返深留港兩徬徨 跨境學童被遺忘

【其他精彩內容】

如何理解公務員「宣誓效忠」?

解封後人潮洶湧 英國酒吧文化:放縱背後的憂鬱

獨家專訪電影導演楊凡:追憶繼園臺的逝水年華

突破AI運算瓶頸 晶片研發競賽展開

推動社保新政 提升扶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