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空心村集中反映中國農村問題:婚姻危機、老人贍養、留守兒童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空心村是伴隨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中,大量農村青壯年都湧入城市打工,除出過年的十幾天,其餘時間均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是故,留在農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殘,有如大樹之空心,故名之空心村。空心村的存在,反映中國社會發展中一些不可忽視的缺欠與困難。11日,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召開《河南省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6)》發布會,報告指出「26.2%的農民工一年或超過一年才回家一次,29.7%的在外務工者一個月或更長時間才通過手面等通信手段與家人聯繫一次,當被問及丈夫長期不在,情感是否感到孤獨時,70%的被訪者回答感到孤獨。」

空心村問題在國內十分普遍。(新華社)

相對沿海各省,河南民貧,也是人口流出大省,其農村「空心化」現象非常嚴重。鄭州輕工業學院政法學院講師、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徐京波在發布會指出,農村空心化「不僅表現為居住空間廢棄、農村經濟衰退、人口流失等問題,還表現為家庭婚姻、留守老人缺乏系統的社會支持、人際關係疏離、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社會問題」。

夫妻長期兩地分居留守者感孤單

徐京波指出,「空心村」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家庭結構的完整性受到衝擊,許多夫妻長期兩地分居。調查發現,由於離開原有鄉土社會,進入城市工作,在地理空間上相距較遠,因此回家探親的交通成本較高,許多在外務工的農民工長期脫離原有鄉村生活,與家人相聚的時間較少。

統計數據顯示,6%的在外務工者每週回家一次,10.7%受訪者配偶一個月回家一次,57.1%的受訪者配偶半年回家一次,26.2%的農民工一年或超過一年回家一次,團聚時間較少。

儘管目前通信技術相對發達,但是外來務工人員通過手機等通信手段與家人聯繫的頻率仍然較低。仍有70.3%的農民工在一周以內的時間與家人聯繫一次,甚至有29.7%的在外務工者一個月及以上的時間與家人聯繫一次。

調查發現,「由於長期異地分居,缺乏互動,情感趨於淡化。特別是居住在村莊里的留守婦女,既要從事農業勞動,又要照顧老人和孩子,生活中可能會面臨許多困難」。丈夫角色長期缺失,可能會使其在情感上較為脆弱、孤獨。當被問及丈夫長期不在,情感是否感到孤獨時,70%的被訪者回答感到孤獨。

調查還發現,由於夫妻長期分居,情感淡化,導致空心村婚外情、離婚率呈現出增高的趨勢。調查數據顯示,有5%的被訪者認為婚外情現象較為嚴重和非常嚴重,35.4%的被訪者認為嚴重性一般。

儘管調查數據顯示將近60%的被訪者認為該現像不嚴重,但是實際情況比數據呈現的要嚴重得多,因為婚外情在鄉村社會是一個敏感話題。徐京波在發布會指出,在對村幹部的深度訪談中了解到,當今農村婚外情現像還是較為嚴重的, 婚姻的穩定性因為家庭結構離散而受到衝擊。

超三成留守老人生活費不夠用

報告亦專門就空心村留守老人(子女在外打工、居住在農村社區的60歲以上老人)的生活困境進行了研究。調查發現,由於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是自我照顧。

衡量其生活困境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開支情況。徐京波指,當被問及生活費夠不夠花時,︱只有0.6%的留守老人認為生活費很充足且有多餘,19.4%的被訪者認為生活費夠用,34.4%的留守老人認為自己生活費不夠用,甚至很缺乏,45.6%的被訪者認為自己的生活費勉強夠用,但是一旦遇到重大事故,生活就會變得較為艱難」。

在城市社會,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退休,不再進行工作。而在空心村社區,只要沒有重大疾病,「老年人基本上要從事農業活動」。在調查中,有56.9%的留守老人仍然務農,務農佔用了農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留守老人休閒娛樂生活匱乏。

調查發現,由於空心村中的大部分留守老人從事農業活動,因此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費主要靠自己勞動所得。數據顯示,38.5%的留守老人的生活費主要來自自己勞動所得,當然子女供給也是生活費的主要來源,30.8%的受訪者接受子女供給。但是在訪談中發現,許多被訪者的第三代的生活費由留守老人負擔,因此子女供給的生活費,一大部分被供給者的子女使用,甚至一些留守老人還要從自己的勞動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補貼第三代的日常開支。

調查結果顯示,每月回家探望老人的只有35.2%,有27%的在外務工者在重要節日回家探望老人,31.4%的被訪者子女只有春節期間回家,3.1%的留守老人子女在家裡出現緊急大事時才會回家,3.1%的被訪者子女幾乎不回家。

子女不在身邊,留守老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孤獨感、抑鬱感。調查發現,67.1%的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孤獨或抑鬱,其中38%的被訪者偶爾感到孤獨、抑鬱,22.1%的被訪者經常感到孤獨或抑鬱,7%的留守老人表示孤獨或抑鬱成為其精神生活中的常態。徐京波介紹,在深度訪談中發現,32.9%從不感到孤獨的留守老人中,一部分是子女在身邊或經常回家探望,另一部分則是由作為留守兒童的第三代在家陪伴,從而減輕了其情感壓力。

調查還發現,空心村留守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較差。僅有13.2%的留守老人很健康,20.1%的留守老人認為身體狀況一般,44.7%的被訪者有慢性疾病,有22%的留守老人有嚴重疾病。「也就是說,66.7%的留守老人身體健康狀況不是很好。」徐京波說。

留守兒童佔比大缺乏安全感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蔣美華等學者在同期也開展了「河南省農村留守群體生存狀況調查分析」的研究。

蔣美華指,「在河南省農村留守群體中,留守兒童所佔比重很大。」據全國婦聯2015年6月的數據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到6102.55萬,其中河南省有654.8萬,居全國第二。調查發現,有的留守家庭父母都出去務工,家裡沒有任何的勞動力,孩子由祖輩照顧,許多祖輩沒有經濟來源或者依靠低保,這就使得這部分留守兒童生活得非常艱辛。

除了這些生活壓力帶來的問題外,農村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方面特別面臨著人身安全問題。課題組通過實地調研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娛樂設施比較少,​​活動場所普遍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這對兒童的人身安全構成了很大的影響;有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在閒暇時喜歡騎著自行車在村子裡面到處逛,偶爾還和小伙伴一起去村子裡比較偏僻的地方、荷塘或廢棄的莊子玩耍,存在安全隱患問題。特別對於農村留守女童而言,還面臨著性侵等安全問題的困擾。

蔣美華反映,訪談中大部分留守兒童感覺孤單、缺乏安全感。留守家庭的經濟條件普遍不好,家庭生活比較艱難,這對​​孩子的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甚至有的在不到十歲的年齡就已經開始擔憂自己今後的成長問題了。而大部分留守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也沒有特別重視,學習上的壓力也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影響。

農村的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管教和愛護,往往容易遭遇各種問題。(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