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從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 看中美外交思維理念之別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新華社)

香港01轉載:《多維月刊》精選文章

各國領導人將在杭州G20峰會上齊聚一堂,而中美領導人在與會期間各個演講、討論會、和記者會上的發言,勢必會成為中外媒體關注和分析的焦點。

有評論認為,在江澤民、胡錦濤之後,中國終於拋棄了鄧小平時期留下來的「韜光養晦」外交,和胡錦濤時期的「和諧世界」相比,習近平外交也變得更為強硬。事實上,與其說「強硬」,不如說更主動自信,更具全球性。習近平在2014年11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對此,他形容為「命運共同體」、「正確義利觀」、「親誠惠容」、「新型大國關係」等。

「命運共同體」

在這些詞匯中最常被提及的要算是「命運共同體」。自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首次提及「共同體」的概念後,2013年3月,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上表達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理念。之後在上合組織峰會、中阿合作論壇、博鼇亞洲論壇等國際會議上,習近平從「國與國的命運共同體」、「區域內命運共同體」、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闡述這一主張。

簡言之,中國既要自己發展,也重視他國的發展。與其他國際大國奉行的「零和博弈」相比,中國正嘗試為國際合作和國際新秩序的構建帶來全新視角。

2013年6月7日至8日,習近平和奧巴馬進行「莊園會面」。(新華社)

「​正確義利觀」

2013年3月,習近平上任後首次到訪非洲,訪問坦桑尼亞、南非、剛果三國,提出「正確義利觀」的概念,並將這外交思想貫穿於中國外交之中,在此後的公開講話和文章中共提及約40次。

簡而言化,「義」,是希望全世界共同發展,特別是希望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利」,即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零和博弈達到「雙贏」。習近平在非洲首次提倡「正確義利觀」,凸顯了中國對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的決心,顯示中國可以重義輕利,乃至舍利取義,而非惟利是圖。

「親、誠、惠、容」

「親誠惠容」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最好的概括。在2013年10月一次規格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表達「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一方面鼓勵持續性合作,既無當「領導者」的霸權野心,也無遏制他國的目的;另一方面將周邊國家當作「鄰居」,「以誠相待」,相互受益。

在實際行動中,從為鄰居捧場,專程赴俄參加冬奧會開幕式,又專程到訪韓國和蒙古;從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到倡導「亞洲新安全觀」;從與周邊國家簽署諸多合作協議,乃至歡迎周邊國家「搭便車」發展經濟,可以說,「親誠惠容」的理念在中共高層的推動下,將受到持續重視,乃至成為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重要部分。

習近平提出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新華社)

「新型大國關係」

與此同時,中國作為迅速崛起的大國,處理與其他大國的關係,是中國在「和平崛起」道路上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此,習近平在2012年初以國家副主席身份訪美期間,提出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構想。之後在2013年6月與奧巴馬進行「莊園對話」期間,習近平再提出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經過往後多次對話,兩國最高領導人在核峰會達成共識,同意努力構建基於「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關係,保持密切交往、務實合作、管控分歧。

事實上,「新型大國關係」不僅僅是針對中美關係而設計的,實質上是中國為了締造「新型國際關係」而提倡的渠道。為推進全球及地區的和平、穩定及繁榮,中國倡導與既存大國「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佔」,將重點放在經濟、文化層面,追求國家間交流互動,構建共贏關係而非強弱博弈。

美國對「全球領導權」的執著

冷戰結束至今,世界一直處於美國獨大的「單極」時代。中國若想締造新型國際關係,就必須對美國進行重點突破。可是中美之間卻有著不少需要克服的挑戰,美國對於如何應對中國仍有不少搖擺。究其原因,在於美國外交理念中對「全球領導權」的執著。

奧巴馬在多次講演中提及「領導地位」。2014年5月底他在西點軍校的講話中表示「美國必須永遠處於領導地位」;2015年2月6日,奧巴馬發佈了任內的最後一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其中近100次講到美國的「領導」或「領導地位」。其「領導地位」思想是來自傳統的外交理念:一是自認為美國有推行普世價值的使命,包括自由、民主、人權等;二是美國對國家實力的絕對迷戀。

「美國模式」的外交政策有其歷史淵源。(人民網)

「美國模式」的歷史淵源

1890年代,美國GDP首次超過大英帝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儘管當時美國的國際影響力還遠不能與歐洲強國相比,但是大批移民的湧入和經濟的騰飛開始加強美國的自信和使命感。

1908年,猶太裔作家贊格威爾(Israel Zangwill)寫成了著名的舞臺劇《大熔爐》,並在華府首映。該劇的台詞寫到「美利堅是上帝的熔爐,無論是德、法、愛爾蘭或英裔,又或是猶太人和俄裔,所有族裔都將被擲入爐中。上帝正在鑄就美國人!」時任美國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親臨現場,劇終忍不住起身倚欄高聲稱讚。「大熔爐」也因此成了美國和其民族文化的代名詞。

自此,美國民族意識正式覺醒,在美國人心中,美國承載著各民族彙聚一體的希望和人類最崇高的理想,即美國模式就是人類的未來。

正因如此,美國在國際問題上,才會從建國初期的「事不關己己莫為」發展到19世紀帶有帝國主義特色的門羅主義,再繼而經過20世紀的轉折而變為杜魯門主義,成為世界舞臺上「自由的捍衛者」。由此觀之,美國一系列的霸權行為都只是該國核心思維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