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長霧霾天見記者:今年已是北京改善最大的一年

撰文:慈美琳
出版:更新:

入冬以來,全國各地進入霾季,人們秉承「自強不吸」和「心中有陽光,霧霾終會散去」的精神,仍然難以抵擋高強度PM2.5帶來的「牽著女友的手,卻看不見她的臉」及「掏出一張錢,卻看不出是幾塊」效應。民憤民怨,難以平息。
1月6日晚,國家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召開記者會,專門討論大氣治理問題。霧霾蔽日,大家都輸,究竟什麼時候才能改變?

最近,山西、四川、河南甚至廣東都加入了霧霾大軍。圖為山西太原。(中新社)

1月6日晚,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召開記者會,一上來先說「在周五晚上又是霧霾天請大家來」,感謝媒體支持,又就今年的天氣狀況表達見解。

「大氣治理方向是正確的,措施是管用的」

據環保部公開資料,陳吉寧在會上表示,2017年是國務院2013年頒布的《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的最後一年,總結過去三年多,「變化還是很明顯的」,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PM2.5改善幅度均為30%左右,北京2016年PM2.5濃度比2015年下降近一成,優良天數比例上升3.1%,是北京這幾年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相比發達國家統一發展階段,陳吉寧說,中國改善的速度更快。但是,他坦陳,必須直視的問題是,「我們對於冬季重污染有改善,但是幅度小。」

陳吉寧說,自去年入冬以來,全國多個地區發生多起大面積、長時間的重污染過程,大家感到很焦慮,作為環保部長,看到霧霾天,也感到內疚和自責。

2013年,國務院頒布《大氣十條》

一是減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限期淘汰黃標車。
二是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
三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四是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供應。
五是強化能源環保指標約束,未通過環評的項目不得開工。
六是加大排汙費徵收力度。大力培育環保、新能源產業。
七是用法律、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八是建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加強治理,構建責任考核體系。
九是將重污染天氣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管理,採取限排、限行等措施。
十是樹立全社會「同呼吸、共奮鬥」準則,動員全民參與環保和監督。

陳吉寧說,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快結束階段才解決大氣問題,中國則是在單位面積排放強度和人類活動遠遠超過這些國家的情況下實現改善,面臨難度更大。而PM2.5統計數字的改變,說明大氣治理方向是正確的,措施是管用的。

環保部長陳吉寧。(新華社)

「不能因為幾次重污染天氣就失去信心」

對於霧霾全國最重的京津冀地區,陳吉寧解釋,京津冀晉魯豫六省市雖面積只佔國土7.2%,但消耗了全國33%煤炭,鋼鐵產量佔全國43%,機動車量佔28%,需進行結構調整,這是改善的難點。洛杉磯、德國也用了20-40年才解決,「我們相信會比它們更快一些,對大氣污染問題,我們不能因為幾次重污染天氣就失去信心。」

中國工程院2016年對《大氣十條》做了中期評估,顯示京津冀地區冬季污染狀況、氣溫升高狀況尤為嚴重,近年推出的針對該地區的改善方案未能起到足夠效果。陳吉寧說,如果看全年,天氣有改善,但冬天卻沒有進步,環保部正在加班加點研究,要提出更有效措施解決冬季污染問題。他認為,冬季供暖產污是十分難解決的問題。

上月,北京《京華時報》記者登上高樓拍下霧霾與天空的分野。(微博)

什麼時候有新鮮空氣?複雜、難以預測

有媒體提出問題,人民究竟何時才能呼吸新鮮空氣?陳吉寧說,這是非常難以預測的問題,取決於經濟調整,又取決於每個人願意付出多少,同時也要看技術上的突破。他以廣東為例,廣東約從2000年前後開始考慮大氣問題,實施減排方案,2015年,珠三角全年平均PM2.5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北京同期數字為81),2016年質素也達標。

陳吉寧指出,下一步將分散的小型排污企業作為治理重點,這些企業是很重要的污染源,卻很難檢測,鼓勵公眾積極舉報,又批評部分專家在霧霾問題上發表不實觀點,呼籲媒體不要傳謠,以正確方式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