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蔡英文「經濟學」 牌面勝朱立倫「舊船新裝」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有謂窮則變,變則通,可如何一個變法,總是人言人殊,莫衷一是。當下台灣產業經濟之窮,相信為眾所公認,但論變通之道,藍綠兩大候選人之見解南轅北轍,思路方向亦相距甚遠。

 

台灣產業經濟如何「窮」?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早於九十年代中期,台灣企業受誘於低廉成本與鄰近市場,大批外移至中國大陸,養成依賴習慣,致台灣經濟盛衰,亦每多取決於對大陸出口消長。

 

細考台灣產業大宗,以中高端零件為主,如半導體及電路板,以重工原材料為輔,如鋼鐵及石化產品。可大陸經歷改革開放,數十年來吸收台商資金、技術和人材,本地產業羽翼已豐,不單逐步淘汰台商產品,還以產能和價格優勢,於國際市場打得台商喘不過氣來。

 

當大陸紅色供應鏈來勢洶洶,台灣經濟卻是一潭死水,每況愈下。產業外移帶走投資和就業機會,寶島資金或轉投房地產炒賣,或流出海外以覓更佳回報; 青年則苦無出路,工資不升反跌,專業人才皆有感家鄉大勢已去,紛紛遠赴他鄉以尋良機。

 

當產業大船破裂傾頹,有力船員爭相棄船逃生,跑不掉的乘客感嘆無力回天,滿腹憤恨,互相埋怨。今日台灣社會所以躁動不安,根源之一即為產業結構已到窮途末路,民生經濟前景黯淡。

 

於此危急存亡之秋,朱立倫與蔡英文聲言要擔當船長一職,力挽狂瀾,他們又有何妙計良方,帶領台灣脫困解憂,重新啟航呢?

(林振東攝)

朱立倫的「舊船新裝」

 

雖則產業結構千瘡百孔,但朱立倫認為此船根基穩固,還是有續航能力,值得為其修復設施,升級裝備。

 

於其「三弓四箭」產業政綱,朱立倫力挺傳統產業,要為其引入尖端電子科技,改進營運效率,進而爭奪供應鏈上游,打造「自主品牌」,並生產「差異化」產品,於品質和種類領先紅色供應鏈。

 

於藍營願景中,科技改革大功告成後,傳統產業結構脫胎換骨,裝備煥然一新,保得住既有供應鏈地位,於舊航道上與大陸競爭者一較高下,反敗為勝。

 

可朱立倫這招舊船新裝,似乎只屬抱殘守缺。此因傳統產業已是五六點鐘的太陽,時近黄昏,科技革新此小修小補終歸無濟於事。

 

論重工業,如石化產品,生產技術已臻成熟,市場已定下劃一品質標準,難言以「差異化」打贏對手。

 

論中上端零件,如半導體和電路板,大陸競爭者已能迫得台商割價促銷,近又得政府出錢出力扶持,預計四五年來便會掌握核心技術,不論生產品質和效率,都足以與台商並駕齊驅。

 

至於自主品牌和供應鏈,宏達電子多年前已身體力行,可惜競爭失利,連番虧蝕,偏又遇上全球市場飽和,而手機開發空間有限,無從奢談突破。台灣供應商可謂前無進路,後有追兵。


由此可見,台灣產業已老朽腐化,「三弓四箭」充其量只可令其苟延殘喘,可仍是不堪挑戰,一碰上紅色供應鏈的產能傾銷巨浪,即會土崩瓦解,淹沒於價格戰紅海。

(林振東攝)

蔡英文矢志重鑄產業巨輪

 

舊航線風浪滿途,老舊船隻即便塗抹翻新,亦不敷遠航出行,可如聽天由命,呆在孤島,無異於坐以待斃。於此進退兩難之時,蔡英文手執新船藍圖,矢志要重鑄產業巨輪,探索全新航道。

 

其「五大創新研發計劃」一心收拾舊產業遺產,如半導體工業優勢,開拓物聯網和智能機械兩大新領域,進而建立綠色能源、生物科技及國防裝備三大產業,對內處理環境保護及人口老化問題,對外則增強防備力量,應付軍事威脅。

 

朱立倫雖也談「第三次進口替代」,只是簡單羅列目標產業,失之空泛;相比之下,綠營則針對上述五大範疇,認真下過功夫做研究,不只講明五大產業的機遇與挑戰,更分析台灣各區域的產業地理,對落實地點精挑細選,進而制定詳細行動和政策綱領。

 

按照各地產業條件及各地均衡發展,綠營計劃轉化桃園為「亞洲矽谷」,主打物聯網及智慧產品研發;於台中建立「精密機械黃金縱谷」;於台南沙崙打造「綠能研發中心」。至於國防裝備及生物科技產業,北中南各地皆有任務,於產業發展一體均沾。

 

蔡英文深知,產業再造如此浩大工程,政府必須挺身主導, 花錢補貼和修築基建,又要制定適當法律框架,配合新產業融資、研發、營銷等需要。否則到那裡找傻瓜願意投身未知水域,充當探路先鋒呢?換言之,綠營的產業巨輪會由國家力量督導監制。

 

若批朱立倫思路為舊船新裝,陳舊老套,蔡英文願景亦不過是紙上藍圖,建成與否仍無人知曉。可如今舊產業已是勉力行進,只待紅色供應鏈摧枯拉朽,朝此方向最後只會葬身大海,那不如讓蔡英文放手一試,再造新艦,這還有一線生機,突圍而出。

 

可是,船長要棄舊圖新,另組船員,重劃航道,必定會觸動既得利益集團,引來猜疑反彈。藍營難道不會於立法院和地方政府諸多阻撓嗎?舊船那批頤指氣使的商界鉅子又會安然歸隱嗎?大陸政府會否以為台灣產業再造乃為「去中國化」,尋求獨立航道,因而制肘為難呢?

 

若一如預料,蔡英文成功當選, 空有一紙漂亮藍圖可不足用,她要具備高超領航技巧,引領新產業巨輪繞過重重政治、人事和外交礁石,方有望為台灣經濟尋得彼岸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