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尋覓就業困境突破口 地攤經濟能否重燃「人間煙火」

撰文:楊洋
出版:更新: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2020年全國兩會之後,「地攤經濟」宛若一夜花開般成為輿論焦點,甚至少見地引發全民狂歡。「工資沒8000,不如擺地攤」、「十年打工一場空,擺攤三年變富翁」、「工作不好找,地攤搞一搞」—各種社交平台上,無論是程式員、設計師,還是運營、人事等各類職業人員,都調侃要去「擺地攤」。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民間輿論狂歡背後,是中南海高層的「月台」,中國經濟和就業困境的突破口,或許就在其中。

上周一(6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展開了兩會閉幕後的首次離京考察,他在山東省煙台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其實,前不久的全國兩會上,「地攤經濟」已經是熱議話題。在5月28日官方公布的最終版《政府報告工作》裏,「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作為新增內容,經過李克強之手被寫進了報告的「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部份。

李克強考察煙台其間盛讚「地攤經濟」的作用。(新華社)

改革開放初期的地攤經濟

顧名思義,「地攤經濟」就是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的一種經濟形式,這是最簡單、底層民眾也可作為創業者參與的商業形式。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以物易物時代,歷經數千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地攤經濟」的使命被推行改革開放的中國政府從滿足生活需要,上升到「保民生、促就業」的高度。

改革開放初期,文革期間上山下鄉的知青蜂擁回城,加上五六十年代人口增長失控(1949至1979年中國人口增長4.3億),導致城鎮就業壓力陡增,實際待業率高達13.6%。經濟形勢更是慘不忍睹,197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表示,「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全國大約損失工業總產值一千億元人民幣,鋼產量二千八百萬噸,財政收入四百億元,整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在這樣的經濟壓力下,中共高層於同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定,把工作重心放到發展經濟建設上,1981年,中共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當年10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中,肯定了個體經濟的作用,為「發展生產,搞活經濟,滿足需求,擴大就業」,個體經營戶可以租賃舖面、櫃枱,可以擺設攤點、走街串巷、流動收貨。「地攤經濟」由此成為中共高層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式之一。

人多地少的浙江義烏,因為有農耕之餘做小買賣的傳統,當時率先打破「人民公社」組織束縛。1981年,義烏鼓勵農民發展副業,地攤經濟開始合法化,從地下轉入地上。義烏農民將鞋、襪、圍巾、玩具、化妝品等小商品通過貨擔形式遠銷到其它地區。

隨着地攤經濟的發展,義烏地方政府從1982年開始建立小商品市場,以滿足愈來愈多的個體經濟戶,從棚架市場到攤位市場不斷擴建,從最開始試驗性的建立700個攤位,隨後1,050個攤位、2,000個攤位……到1984年底,義烏個體戶達到14,259戶。1986年,義烏市場的成交額突破1億元人民幣,既解決當時的失業問題,也成就了其「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的江湖地位。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亦曾擺攤賣鮮花、衣物乃至藥物等。(Reuters)

不僅是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因國有企業改制而引發的第五次失業高峰期時,「地攤經濟」在促就業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就是在九十年代歷經地攤的磨練,一步步成就了今天的電商帝國。

1991年,馬雲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譯社,第一個月的收入是700元人民幣,而當時的房租為2,000元人民幣。為了維持運營,馬雲開始他的練攤生涯,他輾轉義烏、廣州各大市場進貨,然後擺地攤賣小禮品、鮮花、衣服、手電筒等各種物品,還曾經銷售過一年的醫藥,推銷對象上至醫院,下至赤腳醫生。

到1995年創辦「中國網頁」時,馬雲的練攤生涯還在持續。彼時馬雲白天是總經理、推銷員,游走各大寫字樓拜訪、推銷,晚上則混迹在各個大排檔店舖,微醺的跟人推銷介紹華聯網及中國網頁,那幾年他被稱為「到處推銷中國黃頁的騙子」。

啟用背後的高層計劃

雖然 「地攤經濟」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解決中國失業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經濟的發展,它一度被城市管理者所拋棄。因為「地攤經濟」引發了彼時政府官員難以疏解的系列問題:垃圾遍地影響城市形象、污水橫流污染環境、佔道經營影響交通、經營的商品品質難以保證、經營人員缺乏資質管理……有一段時間,地攤經營更成為了髒亂差的代名詞。

當時的各級政府尚不具備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和智慧,於是便引入了城管體系,用強硬手段「暫時」解決了這些市容市貌問題。1997年5月,北京市宣武區成立第一支城管隊伍,隨後中國各地城管體系建立起來。2002年8月22日,中國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的決定》,此後中國城市管理領域的行政處罰制度全面鋪開,極易引發市容市貌問題的「地攤經濟」也因此短暫退出了城鎮歷史舞台。

成都為「地攤經濟」鬆綁,成功增加了10萬就業人數。(中新社)

進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本來放緩的全球經濟出現倒退現象,身處全球經濟鏈中的中國自然難以獨善其身。5月26日,全球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之一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在最新報告中指出2020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下降4.6%,中國GDP增速在第一季度已經是-6.8%。雖然中國經濟目前開始回溫,但城鎮失業率依然沒有改觀。根據官方資料,中國1至4月份的失業率分別為5.3%、6.2%、5.9%、6%,而這個資料只是登記在冊的城鎮失業人口,如果加上還未登記的城鎮人口和大量農村失業人口,當前中國的就業形勢和經濟形勢仍舊不容樂觀。

這樣的經濟壓力下,四川省成都市政府首開先例,在3月15日公布了《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提出疫情防控期間對商家和經營者實施審慎包容監管政策,就此釋放了復蘇「地攤經濟」的信號。資料顯示,截至5月28日,成都市設置臨時佔道攤點、攤區2,230個,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7,147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20,130個,增加就業人數10萬人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舖復工率超過98%。

成都「一夜10萬人就業」

這樣的「成績」獲得了李克強的認可。5月28日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李克強談及成都的「地攤經濟」時稱,「人民群眾中有無窮創造力。前兩周我看到報道,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範,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上周四(6月4日),至少有上海、濟南、大連等27地紛紛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

5月25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將推進夜市經濟發展,配合屬地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科學設置夜市,指導夜市落實管理主體、實施商戶自治。支持特色小店開展「外擺位」經營,對外擺時間、擺放範圍等實施精細化管理。

上海思南公館的高檔「地攤」。(資料圖片)

上周二(6月2日),山東省濟南市政府表示將合理釋放「地攤經濟」,並通過提升夜間經濟IP品牌、培育夜間經濟主題街區、舉辦夜間經濟特色活動、打造夜間經濟文化品牌等。

上周三(6月3日),大連市政府相關工作人員透露,大連市政府正計劃開展「商業外展外擺」活動,由政府統一管理,劃定擺攤區域,制定經營規範。

經濟蕭條時期,「地攤經濟」能幫助解決就業問題是事實,而它帶來的社會反作用力也是事實,如今「地攤經濟」再啟用,是否意味着中國政府具備了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近日有媒體報道,「地攤經濟」相關的貨源、產品品質、治安等問題在中國政府牽頭下,迅速得到諸多網絡平台的多方支持。內地著名電商平台阿里巴巴旗下批發網1688於5月29日發表了「地攤經濟」幫扶計劃,隨後,京東的啟動「星星之火」地攤經濟扶持計劃,蘇寧的「夜逛合夥人」地攤夜市扶持計劃,微信支付面向平台超5,000萬小微商家的「全國小店煙火計劃」在6月2日同一天公布。

目前來看,各地方政府在鼓勵「地攤經濟」的同時也在着力解決背後的消極影響,足見與三十年前相比,不僅是科技支撐的提升,中國政府的執政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這也是國家主席習近平一直強調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體現。

上文節錄自第21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8日)《中國尋覓就業困境突破口 地攤經濟能否重燃「人間煙火」》。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