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央地不同調 「地攤經濟」配不上北京?

撰文:江流
出版:更新:

中國全國「兩會」後,最高領導層動員經濟恢復的指令漸次在各地落地,尤其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三「站台」的「地攤經濟」更是得到追捧,在全國成百城市遍地開花。然而,6月6日,「地攤經濟」遭到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的公開抵制,令人大感不解。

署名「京平」的《北京日報》公開宣稱,稱「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在《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一文中,《北京日報》先是列舉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的幾大理由,包括:

北京是國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國家形象……北京必須注重保持城市應有的秩序,不應也不能發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不利於營造和諧宜居環境的經濟業態。

特別是包含老城區在內的北京中心城區本身環境脆弱、商業集中、人員稠密,治理難度本就很大,游商地攤給城市管理、環境衛生、交通出行等方面帶來的壓力顯而易見……一旦捲土重來,之前的治理成果都可能付諸東流,不利於樹立良好的首都形象和國家形象,不利於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該文承認新冠肺炎疫情對北京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帶來一定困難,但是「保就業保民生,北京有自己的一系列招和法」能把疫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這一明確拒絕發展地攤經濟的姿態得到了印證——這顯然不是一家官方媒體的姿態,更是北京市政府的態度。

的確,地攤經濟得到最高層推動後呈現出不同尋常的「火爆景象」,早前消失已久的城市管理矛盾重新出現,該降温當然要適當降温,但一方面這種「降温」正如《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那樣不能一刀切式管理,另一方面這本身是一個市場化選擇的過程,難道疫情高潮剛剛褪去不久,「政府之手」又要迫不及待伸出來了扼殺市場活力了?

6月7日《人民日報》也加入論戰。刊發《人民鋭評:地攤經濟,升温不能「發燒」》一文雖然主基調類同《北京日報》呼籲「降温」地攤經濟,但是該文還有一層深意,即「地攤與城市並非水火不容。有關部門如果能少一些管理『潔癖』,別一見地攤就蹙眉、拒斥,很多老百姓是歡迎和支持的」,言之諄諄。

事實上,北京作為國家的「臉面」,要不要市容整潔?當然要。但是,作為城市管理者,不能只顧面子不要裏子,只要自己的臉面而枉顧普通民眾的民生艱辛。更何況,未知《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的作者是否離開過案桌,哪怕去坊間詢問一兩個普通人,不妨問問他們到底是支持還是反對,不要隨意代表民意。

事實上,早在2017年冬天北京那場大火刺激北京市政府強力清理群租房,已經迫使那些從事所謂低端產業的外來人員紛紛逃離,而沒有低端產業支撐的市民生活成本也大為上升,其結果是北京市容乾淨了,街面上的人流也乾淨了。

正如《北京日報》所言,城以盛民,假如民都沒有了,城市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城市的本質是經濟活動,不是進行政績炫耀的工具。奉勸為政者不要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