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壓力大、頻洗手誘發濕疹 新型非類固醇藥膏減用藥恐懼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疫情下,大家的衞生意識相對提高,口罩與酒精搓手液成為抗疫的必備品。不過長時間配戴口罩、頻繁清潔雙手容易令皮膚變得脆弱敏感,各類刺激性消毒用品對濕疹患者更是一大挑戰。究竟抗疫期間應如何改善皮膚發炎情況?濕疹患者又可怎樣減低病情反覆發作?今次就由皮膚科專科醫生鄧永善針對疫情下的濕疹問題提供一系列日常護膚及治療建議。
攝影:歐家樂

抗疫期間,長期接觸具殺菌功效的洗手液與酒精搓手液會刺激皮膚,引致皮膚天然保護膜受損,容易誘發接觸性皮膚炎(主婦手),令皮膚出現乾燥、痕癢的敏感情況,嚴重更會演變成濕疹。鄧醫生指,疫下感焦慮、常洗手等情況,容易誘發濕疹或增加惡化風險,以致近年出現多宗濕疹新症。要避免刺激皮膚,應避免使用高酒精濃度的酒精搓手液。「酒精濃度達60%已有效消毒殺菌,濕疹患者宜選用較少化學成分,或含舒緩成分如甘油的酒精搓手液。若情況許可,用基本的洗手液潔手最好,而洗手後應加緊保濕。」她續指,不少求診者因長期戴口罩,令皮膚無法透氣休息,出現紅疹、感染甚至發炎等口罩肌(Maskne)問題,所以一般建議外科口罩4至6小時要更換一次。

長期接觸具殺菌功效的洗手液與酒精搓手液會刺激皮膚,引致皮膚保護膜受損,導致濕疹患者病情反覆。

而濕疹患者亦因居家抗疫而避免外出求醫,欠缺醫生監察令病情反覆。「有名4歲的小兒濕疹患者於疫情前定期覆診,病情一直受控。惟第五波疫情爆發下未能求醫,情況變差,雙手患處出現出水、含膿等細菌感染症狀。小朋友既想外出,但碰到水便感疼痛而不願洗手,父母惟有減少小朋友外出的機會,造成惡性循環,無論對患者,或是照顧者都造成重大壓力。」

新型非類固醇藥膏較安全有效 減患者用藥恐懼

醫治濕疹是一場持久戰,治療方法主要為外用藥物及內服抗敏感藥物。傳統上,外用類固醇藥膏是最常用的藥物,當中的消炎成分能快速減輕患處的痕癢、紅腫、脫皮情況。不過,長期使用含類固醇藥物會減弱皮膚的保護功能,引致皮膚萎縮變薄,誘發細菌感染的危機。不少患者因擔心類固醇藥膏的副作用而誤信坊間偏方,結果令脆弱的皮膚進一步受到刺激,令病情加劇。鄧醫生表示,濕疹雖然無法斷尾,但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目前已經有較安全與有效的新型治療方法。「類固醇藥膏應盡量避免應用在臉部、眼部等皮膚較薄或較敏感的位置。對於濕疹位於臉部的患者、擔心類固醇副作用的家長,可考慮使用新型非類固醇藥膏『外用PDE4酵素抑制劑』,不但不含類固醇,而且療效顯著。」

鄧醫生指濕疹雖然無法斷尾,但隨着新型非類固醇藥膏「外用PDE4酵素抑制劑」面世,許多患者的情況都可以控制得宜,回復正常生活。

新型非類固醇藥膏「外用PDE4酵素抑制劑」成為治療濕疹的全新方案。鄧醫生解釋,於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PDE4酵素可協助身體調節發炎機制,而濕疹患者皮膚細胞中的PDE4酵素可能過度激活,從而引致皮膚發炎。「外用PDE4酵素抑制劑」有效阻止皮膚細胞內的PDE4酵素過度激活,從而紓緩濕疹及改善皮膚屏障,適合患有輕度至中度濕疹的三個月大或以上人士使用,最重要是無嚴重副作用之憂,較容易被患者接納。她建議患者應與醫生溝通,選擇最適合的處方藥物作治療,加上積極保濕,許多患者的情況都可以控制得宜,回復正常生活。

除了適當用藥,作息定時、懂得放鬆亦有助紓緩濕疹。濕疹與情緒壓力息息相關,「不少研究指出,皮膚於壓力大、情緒不受控制時會轉差,尤其濕疹患者於疫情下壓力倍增,皮膚狀况隨之變差,影響睡眠質素。而休息不足又會加劇病情,睡眠質素會變得更差,形成惡性循環。」鄧醫生鼓勵濕疹患者在疫情中也要積極保持正常生活,保持充足休息,如出現任何皮膚敏感徵狀,應及早接受治療,與醫生商量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資料由鄧永善醫生提供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向醫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