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印尼欲合作破棕油禁令 環保生計難兩全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上週末訪問馬來西亞,會見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Mahathir Mohamad)。印尼總統府表示,兩國將共同應對棕油及棕油產品遭歐盟「歧視」問題。歐盟早前宣告,因棕櫚油生產過程威脅環境,將在2030年前全面禁止棕油用作汽車燃料。但印尼及馬來西亞作為全球頭兩大棕櫚生產國,行業上下游從業人員數以千萬計。面對民憤,兩國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管,而今次事件亦反應了環保同發展生計間無可避免的矛盾。

2015年6月起,東南亞多國被厚霾籠罩,嚴重程度甚至超過中國北方霧霾。事件源於印尼農民利用「刀耕火種」方式焚燒加裏曼丹及蘇門答臘島上熱帶雨林開墾耕地,其中大宗被種上油棕。而除了燃燒製造的霾害製造大量温室氣體,棕櫚林碳中和及水土保持能力亦遠不及原生林豐富,對環境所有破壞;包括紅毛猩猩在內,依靠雨林生活的動物亦受威脅。

環保人士施壓下,歐洲議會於2017 年根據《巴黎協定》,要求歐盟限制使用棕櫚油製造的生物燃料,這一建議次年被歐盟委員會採納,並設置2030年為最後期限。歐盟本就是進口棕櫚油最多的經濟體,加之不少國家均參照歐盟制定包括燃油在內的各項標,決定影響深遠。印尼及馬來西亞為全球頭兩大棕油生產國,佔全球總量八成,自然首當其衝。

婆羅洲的紅毛猩猩,因印尼與馬來西亞的棲息地被減少,面臨生存危機。(綠色和平)

如今歐盟同印尼和大馬的「棕櫚糾紛」已瀕臨貿易戰邊緣。馬來西亞7月時表明將向WTO提出申訴。而為對抗歐盟針對棕油徵收的額外關税,印尼亦計劃調高歐盟乳製品關税報復。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更表示,將不惜退出《巴黎協定》以表決心。

棕櫚成馬政壇焦點

去年5月的馬來西亞大選中,「棕櫚」更成為壓倒執政黨的稻草之一。不少棕櫚農民集中的鄉郊選區,一向是前執政黨巫統的囊中物;但由於歐盟禁令預期造成棕櫚油價格下跌,令其苦不堪言,倒向反對黨。而在部分地區,「棕櫚」更超越種族、教育等議題,成為交鋒重點,雙方打出大量廣告敘述自己如何為棕櫚農請命。

面對洶湧民情,希望聯盟政府去年上台後自然要維持強硬態度。馬來西亞原產部部長郭素沁早前為「撐棕油」,不惜在記者會上喝下一小勺棕櫚油。此舉雖有些反智,卻也反映民意壓力下,馬印兩國政府根本毫無選擇。郭素沁也批評歐盟「選擇性制定規則」,她表示每公頃棕櫚樹產油量為大豆八倍之多;但因為種植大豆的美國、巴西等國同歐盟關係密切,故未遭針對;但印尼及馬來西亞農民則成為歐盟取悦西方農民的犧牲品。

當歐盟「得罪方丈」,中國也得以乘虛而入。今年4月馬哈蒂爾首相訪華後,中馬兩國達成協議,由今年至2023年間中國將向馬來西亞購買190噸棕櫚油,價值達約10.86億美元。相關交易亦令早前因一馬基金(1MDB)風波及暫緩東海岸鐵路(ERL)受些微影響的中馬關係,重入上升軌道。而在早前的3月,馬哈蒂爾更威脅稱若歐盟繼續打擊棕櫚油,馬國將放棄購買歐盟颱風戰機,轉向中國購買。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今年四月訪華,同中國總理李克強會面。(VCG)

環保同發展的永恆矛盾

近年全球範圍內環保意識漸起:為減低排放,人造肉,新能源轎車市場地位逐漸擴大;就連一向怕麻煩的港人都逐步接受「走塑」概念。但這些「舉手之勞」僅對較富裕國家公民或生活水平良好者適用。在印尼,有1040萬人從事棕櫚油相關行業;鄰國馬來西亞棕櫚行業工人亦達到50萬左右。歐盟僅施加禁令,但對區域外國家產業轉型,卻是口惠而實不致,根本無法幫助油棕農轉型,擺脱生存危機。

類似情況亦在中國發生。為實現「減排承諾」,中國早前幾年採取關停小工廠、限制燃煤取暖等一系列鐵腕措施關閉國內重工業企業。但在部分北方城市,鋼鐵幾乎為當地唯一工業,事關數十萬人就業,地方政府或面臨中央問責,或面臨洶湧民情,陷入兩難。

中國北方重工業密集,長期受霧霾困擾。(VCG)

儘管可持續發展目標,已成全民共識。但大多數國家的發展均需經歷工業化,工業化必然涉及碳排放增加。發展和環保間的矛盾是天然存在,無可規避的。當歐盟承接了環保主義者掌聲之時,或許也該為東南亞棕農轉型或技術改進提供實質協助,否則只會留下偽善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