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貿易戰最新關稅清單 中美「兵法」大有不同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戰在8月連續兩次升級,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8月1日將對華徵稅範圍擴展到所有中國輸美產品,9月1日開始實施;中國在8月23日對此宣布反制措施,對此前為加徵關稅的價值750億美元的美國貨品納入關稅清單;隨後特朗普立即反制,宣布分階段提高對中國實施的所有關稅。
關稅升級,兩國皆傷,全球市場因此恐慌,對經濟增長的預期更為悲觀。這種時刻,全球都在密切關注中美如何出招、下一步是什麼,代價如何。

兩國對壘已是既成事實,從這一輪關稅清單,結合此前兩國一貫的政策思路,可以看到中美貿易戰的「兵法」。

750億vs.5500億 拳頭怎麼比

中美在貿易上「開戰」,拳頭的大小顯而易見。

此次關稅戰升級,中國的關稅清單針對約75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而特朗普則宣布從10月1日開始,對來自中國的2,500億美元產品關稅稅率從目前的25%提高到30%,對餘下的3,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原計劃從9月1日起加徵的10%關稅將提高至15%。

中美贸易战升级,双方的关税清单继续拉长。(Reuters)

縱然中國針對750億美元美國貨的關稅是對特朗普8月1日加稅決定的反擊,對於特朗普24日的關稅決定,相信北京不久後還會再有反制措施,但體量上,美國的關稅清單比中國長的多,中國輸美受影響的商品也比美國要多得多。這是中美之間的貿易結構決定的,不可否認。

但是,拳擊選手比賽,不能看誰的拳頭更大,而是更要看出拳的節奏和準確性。

特朗普顯然是在怒氣之下決定對中國加徵關稅。從中國的反制措施出爐,到特朗普在Twitter上大發雷霆,不過幾個小時的時間。至於龐大的關稅清單,特朗普也沒有做過多區分,基本上是把所有產品就原來的基礎上再加徵5%的關稅。

而中國的反應則完全不同。在8月初,中方並沒立即宣布對美國的反制措施。最終的這份750億的清單,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

根據最新的分析,這750億美元反制清單只新增了62億美元的商品,有671億美元的商品和前三批的反制清單是重合的。重疊清單中被徵稅最重的商品,就是中方集中「火力」攻擊的領域。加徵10%關稅的商品主要集中於水產品、蔬菜水果等農產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而5%關稅的商品多為動物、豆類和化工產品。

大豆再次出现在中国750亿美元的反制清单之中。(Reuters)

其中,9月1日生效的關稅清單中,備受關注的大豆又一次出現,這意味着對大豆和其他多種農產品的關稅疊加後高達30%。而新加入的商品中,原油是第一次出現在關稅清單。清單之外,中國宣布從12月15日起恢復對美國的汽車關稅,讓當時美國汽車股大範圍下跌。

回頭來看,這幾個領域正是中國反覆利用的談判工具,大豆的採購、汽車關稅的降低和原油購買,貫穿貿易談判的始終。中國之所以延續以往的策略,是因為農業和能源行業是特朗普大選票倉所在,而美國作為「車輪上」的國家,汽車製造業更是特朗普最關注的領域之一。在美國從石油進口國到出口國轉變的過程中,石油市場更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可以說,現在的貿易戰是美國「全面開火」,而中國「集中打擊」薄弱環節,這是雙方進攻上的巨大差異。

中美決策依據迥然不同

當然,戰爭中不僅要善於進攻,更要懂得防守,保護後方的「大本營」。貿易戰更是如此。關稅雖然是雙方的彈藥,但是實際上最先傷及的是本國的企業,進而傷害本國的消費者。

特朗普的加税决定有冲动的成分。(Reuters)

美國的關稅「彈藥」充足,同時也意味着美國消費者將因為對華關稅而受到更大影響,對所有中國產品徵稅,完全找到替代品短期內毫無可能。當關稅戰已經蔓延到直接進入零售市場的消費品,那麼企業成本就很難不轉嫁給消費者。

特朗普在3,000億美元的關稅加徵之後,決定要推遲部分消費品加徵關稅的時間,比如手機、筆記本電腦和部分玩具,說明美國官方很清楚這對消費者的傷害。

從美國「先徵稅,後推遲」的動作來看,保護本國企業和消費者並不是白宮最先考慮的優先議題。當然,以特朗普對美國的自信程度,大概他也不認為這對美國經濟有何傷害。

然而,並不是所有美國人都這樣想。曾效力特朗普的白宮前首席經濟顧問科恩(Gary Cohn)說道,貿易戰對美國經濟的打擊更大,關稅讓美國生產商的成本提高,消減了減稅對經濟的刺激作用。美國行業協會、美國零售協會都對目前的情況感到擔憂,呼籲特朗普政府使用關稅以外的手段將中國帶回談判桌。

反觀中國集中打擊美國的領域,農產品、汽車,都有着共同特點——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美國大豆的最大進口國,美國在這些領域對中國市場依賴較強,而中國有替代方案可選,並且早已開始行動。

美国对华关税对消费者的影响将非常大。(VCG)

大豆關稅開徵之初,外界認為中國不可能找到大豆採購的替代方案。然而,2018年美國向中國出口大豆噸數驟降49%,但從巴西進口大豆同比增長30%,從俄羅斯、烏克蘭和印度等地的進口量大幅增長。中國實際上從2017年下半年就有意識地提高了從南美的大豆進口。總體來講,中國進口農產品的替代方案很多,且其他國家的生產成本更低。

中國在對美國汽車加徵關稅的同時,下調了對其他國家的汽車關稅至15%,這和中國汽車市場開放、競爭力提升的需求是一致的。

對於中國的確對美國依賴較高的高科技產品、藥品、醫療機械等,中國的徵稅範圍則縮小很多。據中國官媒宣稱,並未對「需要進口」的藥品和醫療器材徵稅。而實際上,中國進口藥品在2018年呈現出「數量上升,價格下降」的現象,可見整體壁壘並未上升。

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差異,在於中美政府內部的決策過程。

可以想像中南海技術官僚在制定關稅清單時的依據——不止是徵稅的效力如何,更是通盤考慮中國經濟和貿易結構現狀的情況下所做的決策,他們的目標是把徵稅對經濟民生的影響降到最低。

然而對特朗普來講,從頭至尾在貿易戰想要的就是讓中國「投降」和「讓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則被美媒稱為是特朗普「意識形態的伴侶」。據稱,他曾說服特朗普用強硬姿態「改變中國的貿易行為」。總統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和國安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更是習慣於用零和博弈和冷戰思維看待中國。

特朗普要的是「贏」得貿易戰,而中共最關心的是如何維護自身發展。然而,貿易戰何來贏家?今天的僵局,可能正是來源於美國未能預料強硬施壓下中國能如此運籌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