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限制中資上市 連攬炒都做不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近來似乎正醞釀對華金融戰。當地時間上週六,路透社及彭博新聞網相繼爆出美國正計劃限制中資企業在美股上市,並限制美國政府退休基金投資中國企業。儘管美國國家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30日澄清相關消息為“假新聞”,而俄羅斯衛星電視台(Sputnik)亦披露相關消息為白宮刻意流出,只為試探中國在貿易戰中底線。

但在當地時間10月2日,CNBC隨後便爆出白宮內部曾傳閱相關文件,並會在本週舉行政協協調會議跟進,反映消息非空穴來風。中美“脫鉤”氛圍日漸濃厚的當下,這樣的傳言固然無法忽視。流言傳出當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阿里巴巴便收跌5%,京東及拼多多亦下跌7%。考慮到華府過去多次對中國施以“突然襲擊”,相關政策最終落實並非無可能。

由於大部分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華企均為科技型企業,美國鷹派的首要目的想必是切斷中國科技企業“金流”,限制其發展;另一方面亦可推動中美經濟進一步脫鉤,實現其“以經逼政”議程,令中美走上全面對抗。

同紐約證券交易所不同,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多屬新興科技型企業。(AP)

但良禽逐水草而居,國際資本市場亦是如此。對西方投資者來說,將資金由美國調動至倫敦、香港或新加坡並非難事;但尋找類似中國科技企業的投資標的,卻並不容易。即使貿易戰陰霾籠罩,中國仍是主流經濟體中經濟增速最快、最穩定的。而科技業更是增長龍頭,第二季度高新技術產業9.0%增長率也比同期GDP的6.2%增幅高2.8個百分點。

這樣的情況下,很難想象西方投資者會因為“怕麻煩”放棄投資中國科技產業。事實上,美國政府能左右的也只是部分退休基金;除非願交出金融業頭把交椅,否則很難逼迫華爾街聚集的民間資本離開美國。而失去中國概念股的美國股市,吸引力也會大降,連帶削弱美元作為全球貨幣的權威,對美國百害而無一利。

若計劃真的落實,對北京來說反而是利大於弊。中國自貿易戰爆發以來以做好進一步開放市場,利用日本、歐洲和中東等國投資置換“脫鉤”的美國資本。去年,國家外管局剛取消外國投資人匯出限制;今年9月,央行更進一步取消合格境外機投資者(QFII)及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旨在進一步吸納外資。

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實質超過1.5萬億美元,佔中國外匯存底一半;若相關企業轉入滬深股市,必能緩解人民幣下行壓力;也可破除中美“脫鉤”後,順差驟然減少帶來的匯率風險。即使外資對國內市場獨立性信心仍存疑,也可把香港作為第二選擇。

如此看來,一旦美方落實相關投資限制,恐怕只是自斷手腳,連和中國攬炒的機會都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