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習莫會:1300年交流的真實成色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10月1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結束了他在印度南部與莫迪總理(Narendra Modi)的非正式會晤,踏上了前往尼泊爾的旅途。可在印度輿論場,這場首腦會晤帶來的漣漪仍未平息。這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中、印上古歷史的細節與對比。它也展示了「中印1,300年交流」的虛幻與真實:印度人可能尚不如中國人熟悉其歷史。

從《今日印度》到《德干先驅報》在內的印度各大媒體在24小時裏反覆談及了中印之間1,300年的接觸與往來。但印方上古史料的嚴重缺失令自己缺少話題,只有菩提達摩(Bodhidharma)祖師的傳說讓他們找到了一點拉近距離的空間。

幸而,莫迪總算借講當地據稱是古印度帕拉瓦王朝時期的阿周那石雕、五戰車神廟、海岸神廟的掌故,與中國客人「共話文明對話互鑑」。至此,印度雖不能向客人展示其「幾千年歷史」的一面,但總可以讓莫迪藉此談及「印中兩國跨越十幾個世紀的文明交流和悠久的歷史聯繫」,但遺憾的是,這一點可能仍是有問題的。

為迎接遠道而來的外國元首,金奈等地的學生、藝術家以及軍警使出了渾身解數。可到了歷史等問題時,印方就頗為棘手了,他們的研究反而遠不如中國。(路透社)

印度媒體可以根據中國思想家玄奘和尚的《大唐西域記》,勉強確認中國人的確也到過此地,這就讓中印首腦交流好歹能繼續下去。下一個問題也就隨之而來

事實上,當分析人士繼續閲讀中國史料時,外界還可以發現一點印方不願深究的細節,而這一點乃是有真正1,300年曆史可考的。

印度《克什米爾時報》指出,「一位帕拉瓦王朝的國王曾經取得中國南方的將軍封號」。當外界以為這可能只是印度上古歷史不嚴謹的表現時,粗通中文的觀察家們卻可以在三種中國史料,即《舊唐書》、《新唐書》和《唐會要》中找到相關印證。

據《舊唐書》記載,在武周天授二年(即691年),包括「南天竺王遮婁其拔羅婆」在內的「五天竺」王公已遣使前往長安朝賀,其中「拔羅婆」被認為是帕拉瓦王朝,南印度諸王朝與中國的非常關係也由此開始。

印度上古歷史的缺失,讓他們只能拿出達摩祖師的傳說迎客。(路透社)

20年後。即720年至721年間的唐玄宗開元八年,南天竺國王尸利那羅僧伽在遣使覲見時更做出了名留史冊的舉動。

據上述三種史料記載,這位王公派遣使者前往長安,除進獻禮物外,還要以「戰象及兵馬」為唐朝請兵出征,藉以助唐帝國平定南亞及西亞地區,唐玄宗為此「甚嘉之」,給這支大軍取了「懷德軍」的名稱。據《新唐書》,使者還從玄宗處取得了唐朝官服。這一禮遇也讓中印之間的歷史往來呈現了某種微妙的氣氛。

帕拉瓦王朝可能並沒有採取更多行動,相反,在開元年間倒是其鄰近的遮婁其王朝向大食發動了進攻。雖然南天竺與唐朝的接觸在安史之亂之後就基本中斷。但公元720年到721年的這一幕還是讓兩國1,300年曆史的接觸有了實際表現。

由於「懷德軍」這一編制在五代時期被後周王朝用於收容江南降卒,因此,這也讓某些生吞活剝的印度學者將其認定是某種「中國南方地區的將軍封號」。這種似是而非的傳承關係更讓外界發現,中國和古印度固然有1,300年的歷史,但這一切與莫迪及他的印度就很有距離。

當然,這種基於互信與尊重而存在的歷史仍是有價值的,在中國史料中多次被記載的這一頁,或許將再次成為中印彼此經略南亞及「一帶一路」的某種特別註腳。這對於在一年前強調「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的莫迪來說,也將成為一種必須接受的常識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