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促成的分步走策略能讓中美休戰多久?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從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上週訪美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及美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談判成果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宮會見劉鶴時的表態可以看出,有協議總比沒有協議好,部分協議總比談判再次破裂好,分步走、先易後難總比之前因糾結於個別難點而頻繁陷入僵局好。按照特朗普的說法,這種分步走策略,可以持續兩個階段,也可以持續三個階段。美國輿論普遍將其稱為「休戰」。

實際上,貿易戰以來美國加徵的原有關税並沒有取消,貿易戰還在持續,只不過,雙方似乎不再願意升級貿易戰。

分步走也是權宜之計

持續了1年多的關税貿易戰,對兩國經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對特朗普而言,他急切需要一種協議,消除國內疑慮,安撫和拉攏選民。可以說,中美雙方都有想盡早結束貿易戰的想法。在11日白宮會見劉鶴時,特朗普被問及何時能夠結束貿易戰,特朗普說「已經非常接近」。當然,對於以什麼樣的標準結束貿易戰,外界不得而知。特朗普有自己的標準,其身邊的鷹派幕僚也有各自的標準。

特朗普10月11日會見劉鶴時的談話口吻較為積極。(VCG)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標準,現在特朗普和其幕僚能夠答應分兩個或者三個階段開展談判,也能體現出美國對貿易戰演進方向有了新的認識和判斷。這是一種新的嘗試,一種符合中國政府思維的談判方式,因為中國此前一直拒絕美國拿不相關議題綁架談判,也不希望美國獅子大張口、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改革要求。只有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才有可能找到緩解彼此矛盾的方案。

第一個階段的協議兑現起來似乎不是很難。該協議主要包含農業購買協議,也就是每年達到400億至500億美元的購買量。這就要看2020年年底(美國大選前)能否首先達到這個目標。

根據美國農業部10月10日公布的數據,截止9月26日至10月3日這一星期,中國從美國進行了新一輪大豆購買交易和創紀錄的周度豬肉進口。其中,美國向中國淨出口大豆118萬噸。中國對美國豬肉的進口量猛增至14多萬噸。有分析認為,中國增加進口美國豬肉創單週最高紀錄,也和非洲豬瘟疫情有關。

除了農業購買協議外,第一階段成果還包含外匯交易和金融服務企業,也包括部分知識產權的談判。其中就知識產權保護而言,英國路透社10月11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目前有關產權保護的條款大多注重強化版權、商標和隱私權保護,而非數據流、網絡安全、產品標準審核以及社會信用系統等更難更復雜的問題。

在很多競選集會上,特朗普需要有具體的執政成就鞏固選民支持。(AP)

也就是說,產權保護層面也是迴避了美國最關心的議題。部分知識產權及強制性技術轉讓的問題會在第二階段、甚至第三階段談及。

這種分階段或分步走的談判策略是兩國打破僵局、談有所成的權宜之計。但它也有風險,也有一些不確定性。很多美國媒體都對特朗普所提到的第一階段協議持懷疑態度。甚至美國國內有人認為,第一階段成果根本算不上協議。這要看今後三至五週的時間敲定文本。如果文本商定順利,特朗普政府希望能夠在11月中旬智利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簽署。簽署後才算一個協議,之後再展開第二階段、甚至第三階段的談判。

暫時迴避棘手核心議題

中國只是開放金融市場,購買美國農產品,換取美國避免加徵新的關税。而已經加徵的關税依然生效,是否取消,取決於接下來幾個階段的談判成果。所以說,劉鶴此次訪美只是緩解了貿易戰緊張形勢,雙方暫時停止加徵新的關税,避免貿易戰進一步升級。兩國潛在貿易摩擦的源頭問題根本沒有得到解決。

萊特希澤以及其他鷹派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等人一年多來多次提到中國的產業政策,包括中國國有補貼和網絡盜竊等問題,希望能夠通過加徵關税的方式,迫使中國做出改變。但是,這些訴求似乎都已不再佔據優先議題的位置,而是暫且將它們拖後解決。

分析認為,中美打貿易戰,已經打入僵局,雙方都不希望貿易戰再次升級。中國的原因更多是經濟的,特朗普的原因更多是政治的。西方媒體那些誇大中國面臨國內政治壓力的說法,站不住腳。尤其是那些有意將香港局勢和貿易戰聯繫起來的輿論,是比較片面。美國也有經濟的原因。雖然特朗普幕僚都否認貿易戰對美國經濟帶來影響,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組織對美國及全球經濟的預測都不是很樂觀。

中美該打的牌也已經打出,雙方可以說是已經疲倦。如果第一階段談判順利,雙方敲定並簽署文本,自然是好事。但是,這並不意味着第二階段的談判會很順利。當然,這取決於特朗普在達成初步協議後,究竟有多大的政治意願和中國徹底和解。這也要看他的連任競選需要和他對選情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