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中國經濟的危險信號

撰文:徐秋夢
出版:更新: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0月19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出席2019年世界VR產業大會時宣布,中美新一輪經貿高層磋商在諸多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為簽署階段性協議奠定了重要基礎。

劉鶴在講話中還提到,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是6%至6.5%,儘管正在進行深刻的結構調整和再平衡,但中國的經濟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有信心」實現其經濟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劉鶴講話不久前,中國經濟再次出現了「危險」的信號。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7月至9月期間, GDP按年增速為6%。此前市場對第三季度的增速預期為6.1%。中國經濟增速目前已經是近三十年來最低水平。

在中美貿易戰「休戰」之際,中國經濟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低於預期。

美國彭博社10月17日一篇報道更指出,根據世邦魏理仕(CBRE Group)的數據,中國17個大城市的空置率第三季度攀升至21.5%。

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一直強調「貿易戰讓中國經濟糟糕,他們想要儘快達成協議。」以上一項一項數據似乎都在印證特朗普的論調。

何以如此?何以至此?如何作解?

首先,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可否認。中美互徵關税,讓諸多中國企業都處於逆境之中。

從2018年開始,中國國內的融資環境不斷惡化,雖然有普惠金融,但因為銀行自身風控體系限制,很多資金進入了頭部企業,中小企業融資反而進一步惡化。「生意難做」也成了近期中國企業家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14日在陝西西安主持召開部分省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時也表示,2019年以來國際環境更加複雜嚴峻,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內經濟也面臨多重挑戰和困難。

但值得注意的是,「生意難做」的情況並非從中美貿易戰開始的。從時間上看,造成中國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並非貿易戰,而是中國經濟的轉型。

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也承認中國經濟面臨較多的挑戰。(中國政府網截圖)

中國政府主動放棄了以「大水漫灌」刺激經濟增長的「容易」手段,用損失部分經濟增長為代價,推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經濟供給側結構改革。要實現如此目標,中國必須對大批落後的過剩產能,和一系列高污染企業做出捨棄,這樣的取捨結果必然會造成一定的經濟陣痛,而中國經濟增速的降低正是這種陣痛的具體現。

從數據上看,中國GDP增速由2011年的9.3%逐漸降至2018年的6.6%,乃至今年6.0~6.5%的預期。由此看出,中國經濟放緩早在中美貿易戰爆發前已經開始。

其次,中國經濟並未如特朗普所言如此糟糕。從企業來看,貿易戰沒有導致企業大規模轉移出中國,雖然有一些企業轉移,但這種轉移迹象實際上從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就開始出現了,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中國國內的勞動力、原料成本的上升以及部分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需要。因為中美貿易戰而轉移的企業相對來說較少。

再從中國產業數據上看,中國經濟形勢並沒有一些人想像得那般艱難,反而顯示出一定的復甦迹象。例如,中國居民儲蓄率依然很高,消費勢頭強勁。一季度工業、GDP和就業數據也相對可觀。4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1%,連續兩個月保持在擴張區間;一季度GDP增長6.4%,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2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67%,按年下降0.22個百分點,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8%。

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了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對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0.2個百分點,卻對中國經濟增長上調0.1個百分點。

各項數據顯示出了中國經濟雖然面臨一定的挑戰,但依舊並未如外界想象的難堪,依舊呈現出較為穩定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