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親自背書 區塊鏈絕不僅僅是加密貨幣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最近幾日「幣圈」沸騰了,原因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產地(全球70%比特幣由中國「挖」出),習近平的一番講話自然也引發全球產業的火爆。

而在中國,各官媒近幾日延續着習近平的表態,接連頻頻報道區塊鏈相關新聞。以至於滬深股市的區塊鏈概念股在10月28日周一迎來最強風口,近百隻個股漲停。一時之間,各方都在議論「習近平為加密貨幣背書」的說法。

但是,中共中央所提及的區塊鏈,卻並不是人們印象中的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習近平的放聲和中央的高調宣傳,亦不意味着官方在「鼓勵人們炒幣」。

恰恰相反,央視財經頻道還在10月26日的《央視財經評論》直播節目中推出《區塊鏈:要提升什麼?該規避什麼?》節目,期間央視評論員直言,「區塊鏈的應用不是炒幣,希望炒幣者冷靜」。10月27日,央視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還發表《最近頻頻被點名的『區塊鏈』,到底是個啥?》一文,在介紹區塊鏈的同時,提及了諸如旅行消費、產品質量把關、數字身份、衛生保健等領域對該技術的應用——唯獨沒有提及加密貨幣。

那麼,區塊鏈究竟是什麼?

10月17日的一單新聞值得留意:當日由德國巴伐利亞發往中國四川的中歐班列應用統一運單,運單皆進入區塊鏈平台,這也是歐洲發往中國的中歐班列首次試點應用區塊鏈技術。

事實上,中國政府探索並推動區塊鏈技術之落實,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中歐班列就是最好的例子。

對中歐班列而言,「區塊」就是一列列貨車和其貨物集裝箱的資訊,以及沿線各零銷商、批發商的交易和備案記錄,而「鏈」則是各貿易物流公司、銀行、海關、政府之間相互之間即時更新、即時備案、互聯互通的資訊系統。

本質上,區塊鏈這門科技最大的應用價值不在於投資「炒幣」,而在於「互聯互通」。其目標是減少中間機構背書、確認等交易成本,促進硬件軟件之間的融合,對接各供應方和各需求方。

籠統地講,區塊鏈的核心在於「交易」,每一單交易都會被「鏈」中的所有電腦備案更新,且無法篡改。而在那之後的每一單新交易又都是在這更新後的「鏈」之上做再記錄。或許,可以將一個個「區塊」想像成一個個「賬本」,而「區塊鏈」技術也就是一個無法篡改的、分布式的、一致認可的、記錄所有過往交易的、互聯互通的記錄方式,從而消除人工成本和第三方機構為之背書擔保的必要,並大幅提高效率。

再簡單一些講,區塊鏈技術的目標,在於令電子數據在被記錄和發放的同時,不被篡改。

說回到人人耳熟能詳的比特幣。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貨幣,但它與其他虛擬貨幣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利用區塊鏈技術確保交易記錄和所有權。因此,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只是對區塊鏈技術眾多應用潛力的一種探索。

目前,中國主要探索嘗試的是該技術在供應鏈、信息記錄管理等方面的應用,譬如中歐班列、豬肉供應鏈、公民身份管理、衛生保健、產權保護、電子交易。而美國主要探索的則是金融銀行信息管理和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這並不衝突,但也不一樣,是對同一技術的不同應用。

這也是央視之所以會在中國力推區塊鏈技術的情況下,仍說「區塊鏈的應用不是炒幣」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