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輿論戰攸關國運 中國須加速克服自身弱點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今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於2月中旬舉行,中方也由外交部長王毅、副部長秦剛、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瑩等人出席。與會期間,中方代表與西方代表交鋒辯論,表現是很優秀的。其中,傅瑩與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圍繞華為威脅及民主制度穩固性的討論,令傅瑩贏得了在場人士的掌聲——問題在於,這種「中國明顯勝人一籌」的情況在該會上僅為冰山一角。

2月21日,《環球時報》刊佈了傅瑩「在慕安會感受西方對華複雜態度」一文,詳細描述了該次會議的整體氛圍,也理性地表達了中國在國際環境中所處的窘境:「區區幾位中國學者要應對美國人鋪天蓋地的反華遏華聲浪,深感力不從心,哪怕僅僅是爭取出現在所有涉及中國議題的場合都分身乏術」。

對此,傅瑩建議「當世界形勢如此快速變化之際,中國的國際角色和地位面臨複雜挑戰,我們應該有更多重量級人物出現在慕安會這樣的國際論壇上,也應該有更多的中國學者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直接走向國際,參與到外交鬥爭中來,否則很難改變當前國際舞台上,尤其在歐美的主場上,在中國話題上中國聲音較弱的狀況」。

這是個很好的建議,也牽扯到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很多時候,重要的並非事實,而是人們如何認知事實。這也就意味着在這個「世界百年不遇之大變局」的檔口,「能否講好中國故事」將直接關乎各國人民對中國形象的認知,繼而影響各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乃至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接納程度。

近年來,中國官方亦愈發認識到「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西方政界學界縱然未必認同中國的敘述、態度、立場和思維,乃至抱有敵意,但整體而言卻是感興趣的,且愈來愈期待聽到更多的中國聲音。這都是好事。

然而,當下的情況是中國參加各類國際會議的代表依舊太少。舉例而言,此次慕安會的美國代表團包括眾議長、20多名議員、國務卿、國防部長、常駐聯合國代表,以及眾多前高官在內的學者團隊。反觀中國呢?若中國的政客學者根本不出國門,不參與討論,西方斷不會將話語權拱手相讓。

誠然,這不是一場人多就勝的戰場,正如美國代表團雖然規模龐大,傅瑩依然可以出類拔萃。可是,一位「傅瑩」終究敵不過眾多「佩洛西」。今日中國能夠代表出席的合適人選十分有限,不是英文不濟,就是水平不夠;不是思維及看法過於西方化,就是過於「紅」。這樣是講不好中國故事的。

在諸如慕安會這等國際場合,面對各國政治學術精英,中國的政府官員、學者、媒體人若想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熟悉西方人的思維與邏輯,以思路清晰、話鋒平靜而不失犀利的方式予以陳述。傅瑩就是最好的範本,中國也需要更多的「傅瑩」。

這當然是個循序漸進的漫長改進過程。但當對華強硬的態度在美國政界學界儼然成勢,當美國政府愈發採取惡意抹黑中國形象,在各個國際場合宣揚「中國威脅論」,國際輿論戰已然是一個重要的戰場。留給中國的時間並不充裕,甚至可以說國家發展的「關鍵機遇期」正面臨着窗口縮窄的危機。

僅僅「做好自己的事」是不夠的,這是中國必須意識到的挑戰,亦是中國必須加速克服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