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首訪印度 一場精心甄選時機的「特莫會」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在印度人心中,位於印度半島極西、坐擁一眾海灣港口的古吉拉特邦,無疑是「生意人之鄉」。無論是亞洲首富、印度信實工業集團董事總經理穆凱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其胞弟、印度電信業大亨安尼爾(Anil Ambani),最大醫藥公司太陽製藥(Sun Pharma)掌門人迪利普(Dilip Shanghvi),還是「港口之王」、建築業巨擘阿達尼(Gautam Adani),一眾在印度乃至全球赫赫有名的生意人,都出自該邦。
作為一名同樣嫻於「生意經」的古吉拉特人,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剛剛做成一筆很划算的生意。

周一(2月24日),莫迪在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邁達巴德接待特朗普(Donald Trump)。這是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三年多以來首次訪印,為此,他衷心希望能受到隆重的歡迎,甚至主動要求印方一定要安排一場比前任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2015年訪印時更盛大的儀式。莫迪當然是樂於為其安排的,畢竟這對雙方而言都將是一場皆大歡喜的訪問。

修圍墻、除河臭:莫迪費勁心力恭候特朗普

先是艾哈邁達巴德,再是新德里,從機場到會晤地點的路上,印度政府趕走猴子、向河流灌水以消除臭味,甚至建了一堵隔離墻,以免貧民影響訪問氛圍。至於歡迎群眾之人數,倘若算上沿街市民,更是有號稱「七百萬」之多。想來也將令特朗普眉梢上揚,與莫迪相互褒獎。當日,特朗普將在新建的「全球最大的」巨型板球場,向逾10萬名觀眾發表講話。

當然,是次訪問不僅限於這些熱絡而客套的表面功夫。據印度外交部2月20日表示,印美將在特朗普訪問期間簽署知識產權、貿易便利化、國土安全領域方面的5項協議,預計在莫迪與特朗普的會談中,將重點談及加強反恐合作、加大印太地區交往、加強防務關係和貿易聯繫、H1B簽證問題等,印美全球戰略夥伴關係將得到進一步加強。而據《印度斯坦時報》 (Hindustan Times)22日引述一些匿名官員報道,兩國可能簽署2項總價33.3億美元的軍事採購協議,同時確定一份美印基礎軍事通訊合作協定的簽署時間表。

這樣的結果是在各方預期之內的,卻也是被各方所批評的。貿易談判作為此次美印領導人最重要的洽談議題,兩國已為此商議三年,然而不僅未能按預期在2019年莫迪9月訪美期間簽署,本周二人所商議之規模,也遠低於兩三週前外界的預期,而印度方面也不乏有聲音質疑莫迪背棄印度農夫。

然而對特朗普和莫迪而言,此次訪問應該是皆大歡喜。無論是貿易還是美印戰略,就當下這個時間點而言,二人都會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結果。

印度西部城市艾哈邁達巴德,街道上放着歡迎特朗普到訪的海報。(Reuters)

印度反復拖沓 美國見好就收

對特朗普而言,此次訪問的結果一定會是可供誇耀的,否則訪問也不會成行。重中之重自然是訂單。對他而言,美國總統大選臨近,印度作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且高度依賴進口,是中國之外的另一個大買家,加之印度多年來在貿易談判的問題上拒不讓步的態度,若能從莫迪口中撬出數份訂單,無疑能再次鞏固自己「致力於解決美國貿易赤字」的形象。

回望過去三年,2018年3月,白宮向眾多國家加徵鋼鐵及鋁製品關稅,而不同於加拿大等盟國,印度從一開始便未能被特准豁免。為了能讓美國撤回決定,印度方面一再推遲落實報復性措施,望以外交途徑解決。在經過一年多的洽談無果後,印度終於向醫療設備、乾果等價值14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此舉不僅未換來談判,反而讓白宮進一步在2019年6月終止了印度一直享有的美國普及特惠稅制度(GSP)待遇,這將涉及印度對美出口商品的十分之一,按2018年水平,規模約為63億美元。就在特朗普訪印前兩周,白宮再度縮減了其「發展中國家」名單,宣佈包括中國、韓國、新加坡、巴西等國在內的25個國家不再享有特殊待遇,美國政府自此將更容易通過對這些國家的反出口補貼調查,印度也儼然在列。

放眼當下仍在進行時的美印貿易談判,據各美印媒體及官員釋放出的訊息,兩國當下所達成的共識,除了包括軍用直升機、防空導彈這種傳統軍售合作,印方也同意從美國進口火雞、藍莓等農產品,大幅降低雞腿等商品的關稅,乃至在徵收關稅並設定進口配額的基礎上,有限度放開最重要的乳製品市場。考慮到乳製品產業關乎印度八千萬勞動人口的生計,在脫貧、就業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雖然開放程度有限,也無疑是特朗普政府極具象徵性的成就。當然,最令特朗普開心的,還是哈雷戴維森摩托車進口關稅的大幅降低,作為最有象徵性的美國品牌之一,這特朗普有很大意義,儘管其在印銷售量低到可以忽略不計,僅佔全球銷量的0.9%。

不過,這些都是相對容易,又或是象徵性居多的談判領域,向來以善於討價還價著稱的印度人,此次顯然未能讓美方滿意,否則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也不會取消2月中旬的對印訪問。最大的難題自然是印方在農貿產品和乳製產品給出的市場開放額度依舊十分有限;其次印方針對血管支架等醫療器械價格的嚴格要求,也令美方頗為惱怒;至於印度對跨境電子數據、數碼主權等方面的管控,就更是直接影響到Google等互聯網公司在印度的運營,該領域的談判則因過於複雜,直接被剔除在此次貿易談判之外。

遍覽過去三年的美印談判,美國一再採取強硬攻勢,漫天開價,乃至以取消特殊待遇,終止談判等方式施壓。印度方面的「還價」之低則令人髮指,每每令美方代表準備憤而中止談判時,又給出一點點讓步,並大說好話,待得雙方重回談判桌,又再次重複這個拖沓的過程。如今,美方在認清印度這種極為難纏的談判手段後,最終參考了中美談判的經驗,不求一蹴而就,只求見好就收。

「印太戰略」比不上核桃及哈雷摩托車?

歐盟和中國之後,美國是印度的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逼近1,500億美元,其中美國對印貿易逆差則約為235億美元。在經過三年多的談判後,此次雙方能達成的共識,將對貿易赤字帶來多少改善,還有待時間檢驗,不過只要能有供其包裝的象徵性成果,對正面臨大選的特朗普而言,就已然是好事一件。

然而這也是問題所在,遍覽當下的兩國關係,似乎一切進展皆圍繞貿易談判而展開,可這應該是兩國關係的全貌嗎?

為準備美國總統特朗普參觀,聖雄甘地故居被重新裝修。(Reuters)

有鑒於新世紀的國際局勢變革,過去數屆美國政府皆一再向印度拋向橄欖枝,不僅在經貿維度以特殊待遇等方式與印度增進利益往來;也在政治維度一再培養與印度兩大黨的關係,肯定印度作為「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形象;在學術層面頻頻對接國際關係學交流,鞏固「美印聯手對抗中國威脅」等認知;乃至通過「虎捷」(Tiger Triumph)等聯合軍演促進兩軍合作,藉由軍售夯實印軍對美國的軍備依賴性。到了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國安體系官員依舊秉持着這份政綱,將美印關係藉由「印太戰略」等概念再次升級。

可是,特朗普雖然並不反對「印太戰略」,卻在實際操作中執着於可兌現的短期收益,為了能夠讓印度多買一些美國核桃及哈雷戴維森摩托車,不惜取消對印度的特殊貿易待遇;一面表示支持印度變得更繁榮富裕,從而更好地鞏固印太的民主秩序,另一面又抱怨「印度對我們很不公平」;即便是繼續推動軍售,在意的也僅是訂單能填補多少赤字,而非兩軍軍備體系的對接。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印度專家德利絲(Ashley Tellis)2月中旬對時政媒體「外交政策」表示,「(特朗普政府)精神分裂式政策的惡果正變得愈發明顯」,白宮及美國貿易體系官員對改善貿易赤字的偏執,打開印度市場的執着,正令美國日漸失信於新德里,持續損耗着美印關係。

印度首都新德里23日當天爆發抗議活動。(Reuters)

很恰當的訪問時機

應該說,這般話是德利絲作為一名國安體系學者的顧慮,特朗普政府「斤斤計較」的談判方式,很大程度上也確實在為美國企業帶來可以兌現的訂單。一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政府,為了本國企業,不惜或文或武的方式威逼他國政府打開國門,這是人們在過去兩百年司空見慣的事。這究竟是「謀利務實」,還是「蠅營狗苟」?這歸根到底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至少,我們目前能斷言的是,此次美印領導人的互動,對特朗普而言是加分的,至少是一個可供他助選的成績。而對莫迪而言亦是好事:美國現政府認為全世界都待美國不公,在與中國貿易戰火暫歇之時,隨時有可能尋找下一個針對的對象,而此時的印度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在世界貿易組織和美國貿易體系下皆享有最多的福利,且在氣候治理碳排放方面所承擔的角色也相對有限,這都令印度有一萬個理由緩和與美國的關係。

再加上莫迪自身在國內因發展增速放緩,族群問題持續爆發,經濟改革受阻等問題而遭遇的執政挑戰,能藉由有限讓步換得「美印領導人攜手言歡」的形象,又何樂而不為呢?

特朗普和莫迪於此時安排是次訪問,無疑是選對了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