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從未離去:從大選解讀新加坡的制度自信

撰文:唐曉東
出版:更新:

7月10日,新加坡564萬人口中的265萬人參加了新一輪大選,該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已親自出馬,並作為執政黨「人民行動黨」(PAP)的第四代領導班子首腦參選。

由於在大選之前,PAP與其「勁敵」工人黨(WP)都經歷了人員換代,且以前國務資政吳作棟為首的一批政治耆宿都宣布退選,這種局面無疑讓外界會感慨「一個時代的結束以及新世代的接班」。加之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亦計劃在「這屆大選後的適當時間內,退居幕後」,一時間,華文世界也開始聒噪起新加坡的「李氏家族」的統治恐會因李顯龍下野而結束。

+4

必須承認,如果單從現象上來看,單個政治人物的起落沉浮無疑是刺眼的。但當外界仔細端詳新加坡的政治格局時,也可以發現,單純以李光耀、李顯龍等人的仕途來判斷新加坡的政治是淺薄無知的行為。

新加坡的政治體系是一套精英政府強力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威權政治保持國內政局長期穩定,調控下的市場機制促進經濟繁榮,自由主義理念保障社會自由的系統。它是李光耀時代遺留的範式,也是新加坡制度自信的根源。

從李光耀時代開始,新加坡的政治格局就是在PAP的行動力之下維繫的,它不僅以對新加坡各界民眾的恩威並施著稱,也同樣以一套從基層開始,具備可持續性的選拔機制聞名於世。

李光耀曾經在PAP執政後,於1967年的一次演講中強調,PAP要把「創造一個自我延續的權力結構」當作重要目標。「自我延續」這一信條在此後又被升格為「自我更新」制度。為此,PAP每次大選都要推出四分之一的新人參選,為內閣提供預備梯隊。黨首也以身作則,主動規劃新老交替工作。

資料顯示,在吳作棟在1985年擔任李光耀政府防長後,就開始負責為PAP選拔新人,包括現任總理李顯龍、前外長楊榮文、內閣資政張志賢與尚達曼、前PAP黨主席許文遠、前貿易與工業部長林勛強、現任外長維文、前PAP黨副主席雅國、前人力部長林瑞生等都是在此期間被遴選入閣的。

在2020年4月後,新加坡爆發了一場以外來務工人員為中心的冠狀病毒疫情。這場風波也考驗了當局的管制能力。(Getty)

此外,在吳作棟、李顯龍等人物色與培養接班人的過程中,其決策也是提交PAP行政委員會這一領導層討論決定的,這種做法不僅可以確保其獲得整個團隊的擁護,也使新舊領導層的接班過程以軟着陸方式完成,由此確保了黨的執政理念和政策的延續性,解決了一黨長期執政條件下,領導骨幹隊伍活力的問題。

目前,PAP仍然堅持着李光耀時期確立至今的走訪基層的制度。PAP議員在任期內會展開大量走訪工作。他們不僅要挨家挨戶敲門拜訪選民,詢問和聽取意見。更在於要將基層意見反饋到上層,使民眾切實感受到執政黨就在身邊,願意傾聽和提供幫助,從而密切了PAP與民眾的聯繫,鞏固了其群眾基礎。考慮到在2020年的新冠危機時期,新加坡選民大多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因此,繼續支持現政府或已成為合理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加坡的現狀也許正如吳作棟在PAP成立45周年時所言,PAP「不只是個普普通通的政黨,它是一個能維繫全國的國家主要體系」。雖然新加坡有國家機關,如司法界、公共服務委員會、總統理事會等,但有能力治理國家的或許就只有制定了制度和議程,並以改善民生、發展經濟而得到民眾的認可和支持的PAP。

於是,當外界開始聚焦「無懸念、有看點」的新加坡大選,新加坡民眾也津津樂道於「接班人」王瑞傑在其選區能否抵禦反對黨的挑戰時,這種聊勝於無的看點也證明了另一個事實,即李光耀時代確立的PAP的壓倒性權威地位至今仍然是新加坡的核心。

儘管新加坡作為「亞洲四小龍」的光芒已經不像80年代中期那樣閃耀,但它作為李光耀留下的最大遺產,顯然仍具備不可磨滅的價值。這種制度帶來的自信可能也在吿誡外界:李光耀的光環仍然籠罩在獅城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