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李家事】新加坡總理真的只能是華裔嗎?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去年李顯龍在國慶演說期間身體突然抽搐,加上較早時的總理熱門人選財政部長王瑞杰中風,令到新加坡社會日益重視總理接班人的問題。隨着近期李家內鬥愈演愈烈,帶出李氏第三代應否從政的爭議,李顯龍2020年退休後誰來管治新加坡再成輿論焦點。按道理新加坡總理由新加坡人擔任就可,不過新加坡逾七成人口為華裔,立國以來三任總理都是華裔,坊間流傳的下任總理人選亦清一色為華人。向來致力化解種族問題、視種族融和為維持穩定要素的新加坡,即使一直有不同族裔的政治人物進入權力階級,卻仍未等到屬於自己的奧巴馬,難道新加坡總理一職真的只能是華裔嗎?

李顯龍是新加坡歷來第三位總理,至今所有總理都是華裔。(路透社)

歷史不只是鋪墊出今日的道路,它會影響今天的世界和未來。種族問題似乎是20世紀中葉至今的一個主調,即使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創造了「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但這個小島難以忽視種族帶來的潛在威脅。李光耀的國家在1990年由吳作棟接手,這位繼任人一當就是14年,及後再交由李光耀兒子李顯龍管理至今。新加坡《海峽時報》去年曾列出李顯龍六大接班人,清一色都是華裔政治人物。而在同期,曾被指最有機會成為新加坡獨立後首位少數族裔總理的副總理尚達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在沒有任何選舉壓力或政治危機下,突然表示自己「不是下任總理人選」,更堅稱下任總理應由人民行動黨黨內的第四代中擔任,把當時59歲的自己與權力頂峰劃清界線。

  印度裔領袖曾有望擔任總理

有問才會有答,屬泰米爾裔的尚達曼當時顯然知道自己正被民意、輿論等等推上新加坡政治的風口浪尖。他在回答中將自己歸類為人民行動黨黨內第三代人物,以年齡作推卸借口。確實,他只比身體較弱的李顯龍年輕5歲,以新加坡每任總理平均執政十多年來說,他的確非長期帶領新加坡的上佳選擇,若他以這年紀上任,亦注定會對新加坡立國50多年的政治傳統帶來衝擊。從世界各主要國家領袖的年紀來看, 60歲絕對算不上是年老,實權領袖一職更與年齡無任何關係,尚達曼以此作為推搪理由不甚合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上任時是60歲,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去年上任時亦是同樣歲數,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J. Trump)更是以70歲之齡,當選為美國總統。至於年輕治國者,28歲上任的金正恩、27歲成為利比亞國家元首的卡達菲(Muammar Gaddafi)及24歲成為英國首相的小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各有千秋,可見一個人的領導能力與年紀沒有半點關係,這證明尚達曼的真正阻力並不是來自年齡。

海峽時報曾列出6位下任總理的人選,他們由左至右分別是(上排)王瑞杰,陳振聲,王乙康,(下排)陳川仁,黃志明及黃循財。(海峽時報)

由於尚達曼的出身,加上親政府的《海峽時報》列出的幾位未來總理人選只有華人,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他是否因種族問題才無法擔任總理一職。尚達曼在新加坡國內頗受歡迎,他所在的選區是人民行動黨得票率最高的選區。由獨立民調機構Blackbox去年9月所做的調查顯示,有69%受訪新加坡人認為尚達曼可以是下任總理的人選,更有55%認為他是下任總理首選,遠遠超過其他在民調中列出的人物。到目前為止,無任何證據證明人民行動黨不希望看到一名印度裔、馬來裔或其他族裔的政治人物擔任總理,但李光耀曾多次明言,新加坡仍未準備好接受一位非華裔總理,更指新加坡需要約100年時間來建立其「民族性」,人民行動黨似乎仍在李光耀與民眾意見間掙扎。

《南華早報》去年曾就繼任人的種族問題,訪問研究東南亞政治多年的澳洲梅鐸大學(Murdoch University)教授洛丹(Garry Rodan)。他指出:「尚達曼有可能真的不希望擔任總理一職,但(Blackbox所做的)民調顯示,民眾所想與尚達曼及其高層人民行動黨同僚對政治及民族所想的有鴻溝。」洛丹又分析,「人民行動黨的主導思想……強調大部分新加坡人在選擇國家領導層時,都不願支持自己族群以外的候選人」,但尚達曼恰恰證明人民行動黨是錯誤的。

新加坡於1964年爆發種族衝突,成為今日新加坡政府處理種族問題的謹慎。(Getty Images)

與少數族裔擔任總理相關的討論,其實甚少在新加坡主流媒體出現,這亦與新加坡一直以來的種族政策,及對種族問題的敏感度有關。人民行動黨之所以對種族問題提防,皆因有關新加坡的種族問題,從新加坡立國前起,就成為立國後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回顧新加坡的種族史時,最著名的事件必定包括獨立前1964年7月發生的種族衝突,當時馬來穆斯林聚集慶祝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日時,與華人發生衝突,事件導致23人死亡,是新加坡自治以來最嚴重的種族衝突。

但這場衝突對新加坡政府制定種族政策影響深遠。新加坡憲法在第12條除了列明「所有人在法律前一律平等,受法律的平等保護」外,還特別提到「不得因為宗教、種族、血統或出生地而對新加坡公民在下列事項上加以歧視」的字句,明文禁止種族問題再次爆發。在獨立後,新加坡各級官員一直維持着一種論調,經常在公開場合指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主義取得空前成功,創造了和諧社會,亦是繁榮的基石云云,至今依然未變。

  新加坡特色的「多元文化」

擁抱多元文化在自由主義者眼中當然是好事,但新加坡「多元文化」卻帶着另一種色彩。自李光耀年代起,新加坡式「多元文化」同時也強調:種族關係必須由國家操控,而國家亦不可讓他們發展出自己的道路,因為這有可能會讓社會的微妙平衡遭到破壞。在調控新加坡的種族關係的大國策下,國家還發展出「唯才主義」(Meritocracy)及「世俗主義」(Secularism)兩種工具,兩者均是減輕種族及宗教在社會重要性的工具。

以「唯才主義」為例,它正好是尚達曼在一個華人為主的社會能夠得到賞識、進而擔任副總理一職的主要原因之一。尚達曼學歷出眾,曾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劍橋大學及哈佛大學等知名學府讀書,他擔任財政部長期間,亦成功帶領新加坡在環球經濟不景氣下平安過渡,加上他談吐得宜,才令他成為新加坡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之一。「世俗主義」更成為了法律。在1990年新加坡國會更通過了《維護宗教和諧法》,加強國家實行政教分離的能力。在2010年,新加坡更有3位內閣官員警告一些基督教團體不要在商業場所,或購買主要商業地方作宗教用途,又指「宗教信仰只可屬私人性質……社會內的交流應建基於世俗價值及理據」,顯然新加坡對各宗教,及與之息息相關的種族調控得非常極致。

  立國模型近年受衝擊

然而,建基於以上三大原則的立國模型,近年亦受到不同的衝擊,而種族間的關係漸漸再成為新加坡的問題之一。2013年12月,新加坡的小印度區就發生了40多年來第一次種族衝突,數百名印裔外勞因一名印裔外勞遭車輾斃,在小印度推翻警車和縱火,並與警察發生衝突,最終導致多人受傷及40人被捕。新加坡時任人力部部長陳川仁事後在Facebook上表示希望國民保持冷靜,並盡量不要發表有關種族的言論,再次顯示新加坡政府對族群政治的敏感度。

2013年於小印度的騷亂,是新加坡數十年來首場種族衝突。(Getty Images)

佔新加坡人口超過13%的馬來人確實存在對政府不滿的情緒。2010年,聯合國種族歧視特別調查員穆伊蓋(Githu Muigai)在其報告指出,新加坡馬來人在部分政策上受到較差待遇。報告又指出馬來裔學生的學習進度不如其他族裔的學生,馬來裔人在求職時亦遭受各種困難及種族定型,他們在各政府及軍隊高層職位亦沒有被充分代表。報告建議,新加坡政府應該制定清晰時間表,幫助馬來人改善教育狀況,好讓他們成為「唯才主義」制度下的受惠者。

雖然新加坡政府立即否認指控,但新加坡內部在上世紀1980年代,已經在人口普查中發現馬來人在社會經濟地位不及其他種族,這最終導致政府主導建立由馬來裔人民行動黨國會議員參與的「穆斯林會議」(Mendaki Congress)改善問題。但事與願違,馬來裔國會議員在同族社區內當時也欠缺代表性,會議帶來的結果亦令人失望,最終還是無法提升馬來人的社經地位。為了自救,新加坡馬來人及穆斯林社區成立了穆斯林專業協會(Association of Muslim Professionals),在千禧年後更希望自發推動社區進步,但受到時任總理吳作棟猛批,指他們破壞種族和諧,甚至顯然有挑戰馬來裔國會議員的政治動機。

新加坡式「多元文化」同時也強調:種族關係必須由國家操控,而國家亦不可讓他們發展出自己的道路,因為這有可能會讓社會的微妙平衡遭到破壞。

從以上例子來看,人民行動黨對少數族裔問題的小心至今從未改變。由尚達曼去年急急澄清自己無意擔任總理,親政府媒體只列出華人作未來總理人選,到管理「多元文化」、「唯才主義」及「世俗主義」,少數族裔問題在新加坡依然非常敏感,而人民行動黨的小心在可見未來可能不會看到重大改變,一切還是按照李光耀的建國藍圖來走。然而這種由上而下的嚴密調控有欠靈活,馬來人的社會劣勢和印度外勞的問題,至今雖仍未全面爆發,但問題卻尾大不掉。換上一位如尚達曼般,在民間有認受性的少數族裔領袖,雖肯定不能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最少也會讓少數族裔看到改變的迹象,或有助紓緩日漸惡化的種族衝突的情緒,但這很可能因新加坡的政治文化而在短期內不會出現。

穆斯林在開齋節於墓地拜祭。(路透社)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逢星期一出版《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