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時代】石油需求或數十年內見頂 地緣政治如何改變?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20世紀,因石油而挑起的戰爭多不勝數,隨着電池及再生能源為大勢所趨,加上天然氣及頁岩氣供求增大,石油的重要性在未來數十年料會相對降低。鋰、鈷及石墨等電池素材,也成為影響地緣政治的一塊。

所謂石油時代(Oil Age),大概指由1800年代人類開始以石油作燃料,需求持續上升至今超過200年。石油需求何時見頂回落,是數十年來爭拗不斷的問題,也是國際石油大企的終極考驗。Tesla帶動電動車熱潮,加上各國陸續落實《巴黎協定》減排方案,再生能源與電池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未來數十年的石油需求或取決於電池改良有否重大突破。

石油時代終章近在眼前,石油大企也有心理準備,其中最「悲觀」的蜆殼石油(Shell)及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均預期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在2025至2030年見頂,近年默默分散投資在天然氣及再生能源上,為全球能源轉型做好準備。

羅浮敦群島擁有豐富石油及天然氣資源,但同時極具保育價值。(VCG)

 產油國挪威、沙特在做什麼?

挪威是北歐產油大國,受惠於北海油田的豐富資源,是其中一個全球最富裕的國家。雖然石油是國家命根,但挪威也是世上其中一個最先引入電動車的國家,當地普及率貼近三成,並擬在2025年前禁售汽油車。追求環保和遵守《巴黎協定》的承諾,對挪威人來說與財富同樣重要。位處北極圈內的「世上最美島嶼」羅浮敦群島(Lofoten islands),估計擁有13至30億桶石油藏量,讓業界對這裏虎視眈眈。然而羅浮敦群島極具生態保育價值,既是世上最大深水珊瑚礁所在地,也是歐洲最大的海鳥棲息地。多年來,基於環境考慮及多個小政黨反對,政府仍未實踐於島上的石油開發計劃。

環保近年愈見吃重,本月一項民調顯示,44%的挪威人認為若可協助減排,不介意放棄開採石油。國內兩大黨雖然支持開發羅浮敦群島的石油及天然氣資源,但均認同國家要減少依賴石油;反對開採的綠黨在下月舉行國會選舉很大機會能增加議席,預料開發羅浮敦群島石油的計劃將會繼續擱置。

延伸閱讀:【電動時代】南美「鋰三角」鹽沼 牽扯電動車的生命線

沙特近年積極發展朝聖旅遊。(VCG)

南下至海灣地區,是世上另一座石油寶庫,這裏掌握了全球三分二的石油儲量,當中以沙特阿拉伯產量第一。對於老掉牙的需求問題,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Aramco)較為樂觀,口裏說石油需求不會在2050年前見頂,但不難發現這個蘊藏量冠絕全球的產油大國,近年全力發展其他業務以減少經濟上對石油的依賴。沙特官方公布的未來發展藍圖Vision 2030,顯示該國在未來十數年,把發展重心放在朝聖旅遊及建造投資城市。7月他們便宣布發展大型城市建構項目,在紅海海岸劃出3.4萬平方公里土地,打造大型旅遊區。此外,在麥加以西的城市艾爾法沙利亞建設住宅、娛樂項目,乃至機場及海港,發展規模接近莫斯科的面積。

所謂福禍相依,戰爭在中東這座「世界油庫」源源不絕地上演,如波斯灣戰爭、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正在進行中的敘利亞內戰也與石油不無關係。

(香港01)

美國奧巴馬政府的能源顧問Jason Bordoff去年9月於《華爾街日報》撰文,提到近年油價低迷,影響已在各產油國呈現。依賴出口石油的委內瑞拉瀕臨全面經濟崩潰,連基本物資及藥物也出現短缺的情況。尼日利亞經濟陷入衰退,政府無力發放軍餉,導致尼日爾河三角洲(Niger Delta)反恐戰狀況不明朗,在北部打擊博科聖地的進程同樣受挫。中東北非其他石油國如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及伊拉克,亦出現類似的政治危機。由此可見,石油需求減少以及全球能源轉型,對未來地緣政治發展必有莫大影響。

電動車及混能車是未來一大趨勢,國家政府,大企業以至普羅大眾的眼光無不放到它們身上,電動車界領頭羊Tesla的股價自2010年上市起持續攀升。雖然市面上出現了釩液流電池(vanadium flow battery)等新型電池,但其儲電量及續航力仍未及得上鋰,在市場上變得普及更是遙遙無期。被喻為「新中東」的南美鋰三角,包攬全球逾五成鋰資源,雖說其戰略價值或不足與石油相比,但也不容忽視。

相關文章:Tesla於澳洲建造全球最大鋰電池儲電系統 馬斯克揚言百日能完工

Gigafactory預計於2020年完全落成,屆時工廠屋頂會鋪滿了太陽能發電板。(資料圖片)
Ben McLellan

 鋰資源替代品難比石油

日本京都大學能源科學研究院副教授Ben McLellan對《香港01》表示,「鋰是21世紀石油」屢有所聞,但這說法的真確性及鋰資源的潛能有待證實,「預期未來最少數十年,鋰資源對電池也是舉足輕重。不過跟石油不同的是(鋰)已經有替代品,若然這些替代品的儲電功能改善,或會帶來明顯變革。」他認為在政治層面亦然,像OPEC般規模的鋰產國組織短期內不大機會出現,相比石油,鋰產國受政治干預的程度也較輕微。

McLellan分析,有關能源的地緣政治將有三大趨向:石油產量及(或)價格下跌;鋰產量及(或)價格上升;電力生產技術投向電動車潮流。若全球大幅度由石油轉向用電,產油國將被迫減產或承受油價下跌,經濟及政治權力核心自然亦由中東及OPEC國家轉移至其他地方。同時,鋰及其他電池原料的產量增加,經濟權力或會轉移到南美等開採國,以及其他進行加工、製作電池的國家如美國、中國及日本等。

閱讀更多:【01專訪】特朗普擁抱煤業 美國再新能源可被中國超前?

「未來的電力來自哪裏,又是另一個問題。是再生能源?煤等平價化石燃料?天然氣等較潔淨能源?還是核能?無論上述哪種情況,原料供應國及製造商,都會是政治權力及經濟得益那方。」McLellan說。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請留意刊載於8月28日出版第7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