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從波斯灣詭譎氣氛 重看因《伊朗核協議》而起的爭拗

撰文:張子傑 麥曉彤
出版:更新:

四艘運油船周日(12日)在阿聯酋對距離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百多公里處遇襲、船身被炸出大洞。由於伊朗位處該海域的另一方,因此美國懷疑事件與德黑蘭政府有關。不過伊朗隨即與事件劃清界線,並要求阿聯酋作詳細調查以證清白。
為甚麼這宗襲擊事件令美國即時認為伊朗「相當有嫌疑」?美國5月初派遣艦隊以及近日考慮調派12萬兵力到中東,是否因為華府早已「嗅出」伊朗可能生事?這可以由華府在2018年5月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說起。

▼想看美軍在中東的部署,請即點擊片段▼

華府:核協議完全沒用

伊朗核協議正式名稱為「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2015年伊朗與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及德國簽訂有關協議,協議目的是限制伊朗核發展計劃。該協議維持了大約三年,就被2017年入主白宮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大肆批評,他更於2018年5月8日宣布計劃正式退出核協議。

特朗普指核協議無助制止伊朗的彈道導彈計劃,因此對美國沒有好處,並隨即向伊朗恢復制裁。有份簽約的英、法、德則致力挽救協議,伊朗亦表明願意繼續遵守協議,同時爭取時間談判。不過德黑蘭方面對該三國本身沒有太大信任,因此要求對方的具體保證,同時保留退出核協議的可能。而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之後亦指不要太依賴歐洲國家的支持,假如它不符合國家利益,就應該放棄。

美國以打擊伊朗石油阻止收入來源

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其中一項措施就是打擊當地石油業,務求阻止對方由買賣石油所得用於核計劃上。華府要求各國在2018年11月初前停止進口伊朗石油,而德黑蘭的「死對頭」沙特阿拉伯則計劃趁機擴大石油產量,希望搶走伊朗的生意。對於美國的封殺令,伊朗揚言採取寧為玉碎策略,以封鎖進出波斯灣的要道霍爾木茲海峽,阻止其他國家把石油運出波斯灣。

在各國極力勸阻的情況下,特朗普最終也一意孤行,在2018年5月8日宣布正式退出伊朗核協議。(視覺中國)

話不投機 波斯灣變成「軍力展示場」

面對華府的制裁,雖然雙方曾經放消息指願意會面,但最終都沒有成事,特朗普和伊朗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更互相警告對方勿輕舉妄動,伊朗於8月舉行大規模軍演展示實力,並公開首款國產戰機示威。

到了11月5日,美國重啟對伊朗制裁,受影響的包括金融、航空等業務,當然亦少不了石油禁令,但日、韓、意大利、中國及台灣等8個國家或地區可獲豁免,不過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認為此舉已經大幅減少伊朗在國際間的活動,他亦同時希望可以繼續與伊朗談判,伊朗外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亦有同樣意見,可惜都沒有成事。值得留意的是,華府和以色列多次批評伊朗違反核協議,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曾兩度發表報告,確認伊朗仍遵守有關協議。

美伊之間因核協議所引發的「火藥味」一直沒有減退,美軍在2018年12月底派出斯坦尼斯號(USS John C Stennis)航空母艦戰鬥群駛入波斯灣示威,特朗普更於2019年2月決定保留伊拉克的美軍基地,作為監視伊朗之用。德黑蘭則計劃在大西洋部署軍艦作為反制措施,又展示新型地對地導彈展示實力。

除了以軍力作為示威手段外,特朗普在4月初將伊朗革命衛隊(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IRGC)列為外國恐怖組織,是美國首次正式把外國國家的軍隊,列為恐怖組織。不過伊朗亦還以顏色,將華府列為「恐怖主義政府」,並宣布將美軍中央司令部及相關軍事力量列為恐怖組織。

早在2007年,美國財政部就指伊朗革命衛隊的精銳部隊聖城軍(Quds Force)是恐怖主義的支持者,稱其為伊朗「執行支持恐怖主義和叛亂組織政策的主要力量」。圖為2019年1月以色列軍方對伊朗聖城軍位於敘利亞的設施發動空襲。(視覺中國)

打不完的拳賽?

美國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至今剛超過一年,兩國的糾紛就像擂台上較量的拳手一樣,大家互相揮拳,但都無法「KO」對方。伊朗更決定以停止遵守協議部分條款作為「1周年紀念賀禮」,不過美國結束對部分國家進口伊朗石油的豁免,或令伊朗經濟雪上加霜。因此伊朗再次以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作為威脅手段,而美國則在中東部署林肯號(USS Abraham Lincoln)航空母艦戰鬥群和愛國者導彈回應。

分析認為,美伊雙方無意爆發軍事衝突,因此只靠互相威嚇作為強迫對方重回談判桌手段,但伊朗會否像朝鮮一樣與華府舉行破天荒會談,還需取決於美伊兩國領袖的取態。

美國制裁伊朗:伊朗首都德黑蘭(Tehran)5月10日有遊行集會,圖為示威者高呼反對美國和以色列的口號。(美聯社)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