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自然》期刊文章:預防下一場大流行 不能只盯蝙蝠

撰文:成依華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後,外界尋找新冠病毒源頭,蝙蝠成為頭號嫌疑犯,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發表文章提醒,對下一場大流行的密切監測,不能只盯着蝙蝠。

圖為2020年4月在澳洲阿德萊德一個公園,有標示提醒民眾不要接觸蝙蝠,警告有傳播疾病風險(Getty)

《自然》5月2日在微信公眾號刊出這篇文章的中文版,該文表示,蝙蝠和囓齒動物一向被認為是高風險的病毒庫,是可傳人疾病的來源,但有最新研究表明,蝙蝠和囓齒動物在容易攜帶能感染人類的病毒方面,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文章引述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疾病生態學家Daniel Streicker的分析指出,物種數量愈多的動物群體,似乎帶有更多病毒,因此能傳給人類的病毒也更多,例如囓齒動物是研究中物種數量最豐富的哺乳動物類,已經從它們體內跑到人類身上的病毒數量也是最多。

但文章之後指出,在決定流行程度的因素上,據模型顯示,相比動物病毒庫的生理或生態特性,病毒如何複製或病毒能否通過昆蟲傳播這類病毒生物學問題,才是更能影響的因素。

學者建議下一步的工作,應關注有可能增強病毒感染人類能力的特性,還應考慮的其他因素則是野生動物交易和環境變化,如何讓動物與更多人類接觸,並影響病毒的出現。

↓↓↓想看世界各地的民眾在疫情持續期間的生活,請點擊放大觀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