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妹妹牛叔叔?瑞典「無性」幼稚園 反思教育中的性別定型

撰文:李藹明
出版:更新:

「猴子哥哥熊先生,松鼠妹妹牛叔叔…」童謠中常用擬人法稱呼動物甚至物件如月亮姊姊、太陽伯伯等,仿彿所有事物都帶有性別,但有想過這或正是性別定型之始?瑞典斯德哥爾摩有5間幼稚園推行「去性別」教育,反觀一般教育,原來性別定型都在細節。

「無性別」的幼兒教育可促進男女孩之間的交流,使他們很少因性別劃分朋友圈子。圖為瑞典一所幼稚園孩子玩樂的情形。(Getty Images)

性別不代表性格

 

1998年,瑞典通過教育議案,規定所有學校必須避免性別定型。5所學前教育學校則以此理念開辦,強調不應因性別為孩子的性格及需求下定論。學校裏不同小細節其實亦包含性別,包括稱呼。學校統籌維斯金(Frida Wikström)表示:「我們不會說『男生們去踢足球吧』,因為女生也可能希望參與,因此我們以『朋友』稱呼,這同時也把老師置於和學生平等的地位。」

說故事、唱歌時,常會使用到擬人法及代名詞,當中經常不知不覺滲雜性別定型。(Getty Images)

動物分男女 潛移默化

 

除此之外,說故事、唱歌時,常會使用到擬人法及代名詞,例如提及熊、獅子等有攻擊性的動物,一般家長和老師到會自自然然以男性「他」指稱,而可愛的動物如兔子則用「她」,這其實無形中已顯示了性別的定型和偏見。因此「無性」學校會用芬蘭語中的中性代名詞「hen」,作為「他/她」以外的選擇,讓孩子在未確定被指者性別時不先入為主。

玩具混合擺放,男孩女孩都可以一起玩洋娃娃和玩具車。圖為德國一所日間託兒中心內,男孩也可以玩洋娃娃。(Getty Images)

混合擺放玩具 老師態度是一大挑戰

 

到遊戲時間,學校不會劃分「積木角」、「洋娃娃角」等,而希望把各玩意混合擺放,令男女孩之間有更多交流。學校發現效果非常好,男女生之間經常一起遊玩,不會有「唔同女仔玩」的情況出現。


然而維斯金表示老師的態度是學校面對的一大挑戰,他們根深柢固的觀念不易改變。「我們以為自己平等對待所有人,但其實不是。」老師在對待學生時,也常見男女差別。例如會花更多時間安慰女孩,而對男孩則假設他們會堅強。維斯金說:「批判自己並不令人愉快,但這是一個開始。」

 

保守家長成障礙 需耐心解釋

 

家長的態度亦可以是一大障礙,學校如何回應傳統保守家長的質詢?學校向家長展示一個依性別定型劃為兩半的圓形,「我們會問,『你希望你的孩子只有一半抑或完整的人生?』…即使是相當傳統的家長亦會明白這種教育不會令孩子有任何損失。」

我們會問,「你希望你的孩子只有一半抑或完整的人生?」
學校統籌維斯金(Frida Wikström)

或影響語言學習 無法支援所有孩子

 

「無性」學校百利而無一害嗎?英國學校兒童顧問霍奇斯(Pippa Hodges)表示:「這亦會產生危機,如孩子強烈認同自己屬某一種性別,孩子可能會得不到支援,於發展階段產生混淆及羞恥感的機會很大。」亦有專家認為這會妨礙孩子正確學習語言。

不同語言中的代名詞都會分開兩性,如中文的「她/他」、英文「he/she」、日文「彼/彼女」。神經學家格蘭沙(Daniel Glaser)指出語言對行為的影響非常大,縱是微小的改變亦會有巨大的效果。教育界不少學校包括哈佛大學、佛蒙特州大學等,都開始採用中性代名詞,如「they(他們)」或「ze」代替,呼應性別流動概念,讓社會中的「第三性」亦可活得自在。

 

(衛報、N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