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融合理想漸行漸遠 唱不響「毋忘初衷」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意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推動的修憲方案在12月4日公投中遭否決,意國將進行新一輪政府重組,主張意大利脫歐的五星運動(Five Star Movement)有機會趁勢崛起。民粹怒潮衝擊傳統政治,脫歐聲音起此彼伏,歐盟何去何從?
承載歐洲一體化理想的歐盟如今千瘡百孔:歐債危機動搖歐元的地位、中東及北非湧入的百萬計難民激發排外心態、連串恐襲加深民眾對社會安全的憂慮、發展不均導致成員國經濟主張對立……這一切都惹人質疑歐盟決策能力,也突顯這個以「永久和平」為本的國際架構仍面臨水土不服的困境。

歐洲經濟近年持續不景,歐盟促進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宗旨變得遙不可及,成員國出現離心。(路透社)

成立於1991年的歐盟正走在增長疲乏的長瓶頸。受到經濟體制僵化、人口老化、發展失衡、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影響,歐盟內部的分歧正在擴大。疑歐派逐漸在各成員國間落地生根,如果布魯塞爾無法正視問題,並提出有效的改革以提高治理效率,作為後冷戰時期一個政治理想主義的典範,歐盟最終將可能在蕭條與失序中倉促謝幕。

藥石罔效的經濟增長政策

當前歐盟內部漸起的疑歐乃至脫歐風潮因由,歸根結柢還是在於區內經濟低迷,帶來巨大的治理風險。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11月底明確表示:「當前歐元區面臨的最大風險來自於經濟增長受到損害,而經濟復蘇的停滯也給歐元區帶來難以衡量的威脅。」根據歐盟統計局資料,2016年第三季度,歐盟本地生產總值(GDP)環比增加0.4%,歐元區GDP增加0.3%。面對疲弱的經濟增長態勢,歐盟並未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措施來刺激,只通過消極的寬鬆貨幣政策來延續虛假的繁榮。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警告,歐洲經濟復蘇停滯給歐元區帶來難以衡量的危脅。(美聯社)

日漸激化的內部矛盾

對於經濟增長乏力的成員國而言,這有如及時雨,因但客觀來看,貨幣寬鬆政策並未對歐盟經濟增長起正面作用:它推高了資產價格,逼近破產的企業因「資金類固醇」得以苟延殘喘,卻令經濟中正常的造血機制遭到凝結;資產價格上漲的後果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社會撕裂進一步加深。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令歐盟引以為豪的宗旨「促進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確保基本價值觀,加強國際合作」變得遙不可及。

經濟問題令歐盟出現裂痕,兩大軸心法國和德國出現分歧。德國如今是債權國,法國是負債國,兩國對如何解決歐洲經濟問題各有盤算,導致歐盟往往只能在迫在眉睫的關頭推出緊急措施以紓緩區內危機,杯水車薪。

德國當前在歐盟內部競爭力一枝獨秀,長期壟斷歐盟成員國間乃至對外貿易順差。德國強勁的經濟表現為歐元匯率提供支撐,但另一邊廂也給經濟疲弱的成員國造成極大負擔。

雪上加霜的是,歐洲近年深受難民危機困擾,徹底暴露了歐盟決策能力不足以及各成員國與歐盟在不同議題上並非同心同德的根本問題。各國在難民問題上各自為政,確保歐盟內部人民自由流動的歐洲整合支柱——神根公約受到衝擊。

歐洲難民問題令歐洲各國之間的分歧擴大,各國對解決的方法和態度不一。(路透社)

歐盟背離原來宗旨

2003年,歐盟已曾因伊拉克戰爭而出現「新歐洲」和「老歐洲」之爭。2004年5月,歐盟展開了一輪規模極大的擴張,10個發展程度不一的「新歐洲」國家入盟。然而,這一輪擴張也是歐盟衰退的開始,除了對地緣政治的認識不一外,生產力水準長期存在巨大落差也使得歐盟內部結構性失衡日趨嚴重。

歐盟的存在對日益相互依賴的歐洲人,與及對全球化的世界發展都異常重要。歐盟的失敗,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個壞消息。因此,我們需要明白歐洲整合出了什麼問題,可以如何扭轉劣勢過來。

近年聲名鵲起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凱堤(Thomas Piketty)、今年較早前聯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教授艾德爾曼(Jeremy Adelman)及另一法國學者德洛特(Anne-Laure Delatte)發表題為「歐洲如何自救」的長文,探討歐盟當前困局的來龍去脈。他們的基本觀察不令人意外——歐盟陷入搖搖欲墜的困局,源於人民對管治階層的不信任。不過,他們同時指出,有別於特朗普在美國崛起的情況,歐洲民粹視歐盟的「財閥」為他們的敵人,要求解散歐盟。

面對歐洲的各種危機,有必要維繫歐盟的法德軸心,也需要視乎兩國對解決問題的決心。(美聯社)

改革藥方誰來執行?

3位學者指出,維繫歐盟的法德軸心建基於國與國之間願意分享主權,但卻未有確保民主原則及公開決策。小集團控制的歐盟淪為由技術官僚組成的不民主組織,背離了原先的宗旨。他們進而分析,當前局面表明,歐盟現行組織架構根本行不通,無法融合歐洲多樣性及有效運作的民主多元政體,也無法平衡各方利益以令各成員國感到受尊重並甘於忠誠,無法有效發聲以建立組織的合理性。

他們提出了具體改革歐盟的方案,關鍵是改良組織架構,特別要針對目前微弱的「兩院制」,即擁有751席的歐洲議會和由成員國相關官員參與的歐盟理事會。這個架構過於以各自的國家利益出發,成員國之間缺乏誘因去妥協及達成共識,容易走進死胡同。解決的方法可以是成立新組織取代原有的歐盟理事會,成員由各成員國的議會挑選,代表比例視國家人口而定。他們不單要關注國內事務,同時也需要兼顧歐洲事務,可以站在歐洲的層面商討對各國以至整個歐洲有利的措施和政策。

3位學者疾呼歐洲必須加強整合,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危機,否則便會迎合極右勢力,令問題惡化。只有重塑歐盟形象,建立更強的歐洲公民的認同感,才能找回強大的歐洲,亦可以為世界經濟尋回重要引擎。

當基本價值不再崇高時,成員國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日益顯著;若經濟增長停滯的狀況再不改善,歐盟將可能出現「內爆」危機。在這個背景下,歐盟各成員國確實應該摒棄成見,正視問題。然而,在當前節制布魯塞爾權力的呼聲下,歐洲能否踏出體制改革的步伐?環顧當前歐盟政治領袖的表現,答案是令人悲觀的。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01》周,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