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成國家宣傳工具 國內生產總值對人民的意義在哪?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中國政府指中國的GDP增長了近7%,符合計劃目標。美國的GDP增長了0.8%,當日市場擔心美國經濟放緩,股市下跌。然後,愛爾蘭政府表示,愛爾蘭的GDP在2015年急升了26%。
我們經常在新聞聽到GDP(國內生產總值)這3個英文字母,專家表示,GDP增長代表經濟向好,人人受惠;若然GDP下跌了,就代表經濟衰退,大家要勒緊褲頭。到底這些專家談論的是什麼?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真有如此巨大?
撰文:俞寶生

國民生產總值是眾多經濟分析師用以評核國家經濟的參考指標,但計算上存在不少缺陷。(Getty Images)

令人疑惑的GDP

GDP全名為「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計算一段時間內(通常一年或一季)一個地區生產的所有最終製成品的市場價格。在當今國際社會,GDP通常被視為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及國民生活品質的指標。GDP愈高,就代表國民生活愈好。GDP增長,代表國民生活改善,反之亦然。

在經濟學上,最常見的GDP公式都是【C+I+G+(X-M)】: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額-入口淨值)。這公式看起來很簡單,只要準備好所有數據,加起來,減一減就可以了,中學經濟課上學GDP也是這樣簡單。實際上,GDP如何計算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難題,這不只關乎數據收集的問題,在當代社會,收集銷售數字雖然仍然麻煩,但已並非什麼難事,問題是如何決定什麼會被計入GDP,什麼不會。在1953年,聯合國給全球所有國家的GDP會計標準建議還不到50頁,但到了2008年,這份手冊就變成厚722頁的怪物了。

這只是麻煩嗎?實際上,自從政府發現GDP是一個非常具影響力的宣傳工具之後,怎樣「合理地」操縱GDP,就成為了政治鬥爭的中心。在1942年,美國政府將企業稅項計入GNP(國民生產總值)當中,這引起GDP設計者庫茨涅茲(Simon Kuznets)的不滿,認為這合理化了政府的支出,讓政府支出自動提高GDP。最終庫茨涅茲輸了。

到了近年各國政府仍然努力地「提高」數字,無視聯合國722頁的指南。在2014年,意大利宣布將毒品、性交易等國際上不計入的數據計入GDP計算當中。修正後的意大利GDP由下跌重回上升,改善了意大利的國債/GDP比率,更接近歐盟要求的60%。還有,這讓意大利國家統計局「榮獲」2014年的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讚揚」他們在協助歐盟其他國家「經濟增長」的勇氣。

諾貝爾經濟學家庫茨涅茲在1930至1940年代致力研究如何統計國民收入,並於1934年設計出GDP。(Getty Images)
我們平常估計時,都把都市文明、地下鐵、昂貴的住宅計入產值當中,但對於國家個人來說,這些只是維生的必要之惡。
GDP設計者庫茨涅茲(Simon Kuznets)

被GDP遺忘的

在1990年代,經濟學家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比較了1800年及1992年的照明設施,指1992年每流明光能的價格下跌至1800年的百分之一,而且為社會提供更大的生活舒適度。問題是GDP沒將這些科技進步計入其中。諾德豪斯估計,若然將照明效能的提升計入GDP,光是照明業每年就為全球GDP增加3.6%。

在現今科技社會,GDP最大的問題是它難以計算科技的價值,以及科技普及帶來的影響。愛爾蘭GDP一年增長26%,最主要的原因是蘋果公司將幾項專利的註冊地轉到愛爾蘭。GDP可能會低估科技對人民的影響,也可以高估得與人民生活毫無關係。

GDP的計算沒有考慮到很多對人民生活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一個最令人詬病的是它無法將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計入考量當中。舉例一個國家將一大片樹林砍伐成木材,該國的GDP就會大幅上升,但這只是將自然資源轉變成商品,國家並非真正的發展,只是竭澤而漁。

非洲國家赤道畿內亞(Guinea Ecuatorial)在1996年發現石油,自此在往後幾年的GDP每年增長約40%,之後也一直維持在20%上下。在2015年,赤道畿內亞的人均GDP排名全球36,比捷克還高。那麼赤道畿內亞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改善嗎?非常不幸地,由於赤道畿內亞被恩圭馬(Nguema)家族獨裁統治,通過開採石油得到的財富全部落到恩圭馬一家的錢包中。赤道畿內亞人預期壽命只有約57歲,而平均每個國民只受5年的教育。再一次,GDP的數字奇蹟沒有透露出國民面對的困境。

希臘統計局局長喬治烏被指誇大2009年財赤數字,令希臘承受更苛刻的救助條件,被控「出賣國家利益」。(Getty Images)

GDP的力量

若然GDP只是一個單純的經濟計算,即使它有這麼多的缺陷,也不是什麼重大的問題。但事實上,自二戰後,GDP慢慢成為各個政府決策的重要標準,影響一個國家的短期、長期經濟政策,以及千千萬萬名人民的生活。

日本2014年的GDP,相比2013年下跌了0.7%,不少人都將之歸咎在安倍晉三將銷售稅由5%提高至8%,迫使安倍晉三暫緩繼續加稅的計劃。但在去年7月,日本央行研究員發表報告指若然GDP不再以官方問卷調查,而是依照稅務數據的話,2014年日本GDP事實上上升了2.4%。這代表,日本政府將會再次有理由提高銷售稅,而新的GDP數字也會「驗證」「安倍經濟學」的作用。

最著名的可能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GDP主義」。中國政府將一個地區的GDP增長視為當地官員升遷的重要準則,成功讓中國不同地區之間進行良性競爭,是中國13億人口脫離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另一方面,對GDP的着迷,會讓潛藏在GDP的缺陷放到最大,反害人民。正如前文所述,GDP不會計算竭澤而漁所帶來的問題。這對中國造成嚴重影響,不少地方政府為了GDP的數字好看,而大肆開採及污染自然資源。在改革開放接近40年後,中國部分地區現時只能看着光禿禿的山頭愁對經濟危機。

「在希臘,統計是一種技擊運動。」希臘前統計局局長喬治烏(Andreas Georgiou)這樣說。但我們看到,不只是希臘,什麼被計入數據,什麼不被計入,如何被不同利益團體詮釋,都是一場不只是統計的權力鬥爭。

喬治烏正因為試圖驗證希臘的過往經濟數據是否作偽,而被希臘政府以「危害國家利益」檢控,隨時面臨10年監禁。歐盟指出希臘的GDP數據有造假,2006年的GDP比實際高出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