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之城】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愛恨情仇

撰文:謝媛彰
出版:更新:

地理上,納卡是個有趣的地方。亞美尼亞人構成了納卡的主要人口,這個地方卻位於阿塞拜彊的領土內。該地是亞美尼亞與阿塞拜彊兩族之間愛恨情仇的縮影。曾經兩族人和平共處,阿塞拜彊人的居所隔壁就是亞美尼亞人。不過,一切都因蘇聯解體而變得不再一樣。

一名在亞美尼亞及阿塞拜疆之戰中戰死沙場的男子於舒沙的墳墓。(Getty Images)

賈法洛夫一家住在舒沙一間暗黑無光的房間,房內有叠得高高的被單與軟墊。這一家人的兒子謝尼茲,在1992年5月8日被亞美尼亞軍人殺死。「憎恨並非發自內在,是源於外在因素」,賈法洛夫說道。

紹爾是謝尼茲的莫逆之交,他於1992年那次戰爭中失去了左腳。阿塞拜彊的紹爾有兩個很要好的亞美尼亞朋友,他們在舒沙一同長大,在山上來回奔走,在街上玩排球足球,更互相為大家在黑市市場購物。當紹爾到了參軍年紀,二人更為他的理髮費埋單以示支持。「戰爭期間,我經常害怕當我從我的槍管方向望去,會見到他們的身影。我曾因此發惡夢」。

相關文章:【廢墟之城】歷史中的傷痕領域 納卡舒沙以記憶重生

   兩地和平 全因限制討論

曾參與當年戰爭、現任舒沙歷史博物館館長Ashot Harutiunyan指這段歷史對舒沙人而言是「不想回憶,未敢忘記」。「戰爭前的生活很不一樣,當時的蘇聯政府根本不會讓我們談論甚麼至民族及國家身分認同。我們那時有鄰居,大家會互相探訪」。

兩個國家獨立之初就在1918年為爭議領土爆發戰爭,1920年戰爭結束,兩年後雙雙成為蘇聯的一部分。納卡地區遂變成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國內一個自治州,但當地人口絕大多數是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而阿塞拜疆人口多為穆斯林。不容許自由討論的氣氛,確實令納卡地區出現了長達數十年的和平。

阿塞拜疆人加法爾(Aynur Jafar)亦因為兩國衝突逃離家園,她憶述當年兩族人和平共處的情況。「我的國家是個和平之地,亞美尼亞朋友會來探望我們,我們是鄰居,根本沒有人想像到有一天會爆發戰爭。」

蘇聯軍隊介入納卡的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之間的戰爭。(Getty Images)

納卡地區面積4400平方公里,在蘇聯時期為阿塞拜疆的一個自治州,多數居民為亞美尼亞人。1988年蘇聯開始崩塌,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國因爭奪納卡爆發戰爭,亞美尼亞佔領了納卡及其周圍原屬阿塞拜疆的部分領土。1994年,兩國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至今仍因納卡問題處於敵對狀態。

納卡問題的複雜,從它的名字上就可以體現。「卡拉巴赫」(Karabakh)源自突厥和波斯語,意思是「黑色花園」,「納爾戈諾」(Nargono)則源自俄語,意思是「山脈」。納卡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多年來卻一直是大國博弈、民族衝突與宗教矛盾的一個引爆點。俄羅斯自1994年起支持亞美尼亞,而土耳其與伊朗似乎站在阿塞拜疆一邊。西方則因為覬覦裏海豐富的油氣資源一定程度上偏向於阿塞拜疆。

相關文章:【廢墟之城】大起大落 曾經輝煌的高加索文化重鎮

   大國博奕 納卡問題更複雜

納卡衝突,無論是20多年前那一次還是去年4月初的那次,表面看是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的直接較量,但其背後的大國角力不可忽視。

長期以來,俄羅斯將納卡問題視為平衡與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國關系的工具。所以俄羅斯並不希望納卡爆發更大規模衝突,影響自身的戰略利益。亞美尼亞是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是俄羅斯的盟友。按照該組織規定,若成員國受到來自一個國家或者國家集團的侵略,其他締約國都要給予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必要幫助。同時,俄羅斯也重視與阿塞拜疆在能源、軍事等方面的合作,不希望與阿塞拜疆交惡而使後者倒向西方。

近年來,雖然阿塞拜疆憑借豐富的油氣資源,國力和軍力增長明顯超過處於內陸的亞美尼亞,但在沒有取得相關大國明確支持的情況下,阿塞拜疆仍然缺乏足夠實力單方面打破該地區現狀,徹底解決納卡問題。

儘管大國不希望納卡衝突繼續升級,但作為一個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納卡問題要想徹底解決的可能性不大。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在此問題上的存在着難以磨合的分歧,無法調和。阿塞拜疆要求亞美尼亞從納卡地區完全撤軍。而亞美尼亞作為納卡的實際佔有者,不可能輕易做出妥協。雙方多年積累的敵對情緒短期內很難化解。

相關文章:【廢墟之城】城市轉眼成瓦礫 6個慘遭滅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