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執利刃斬傳媒」 美國新聞自由打響護級戰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解僱聯邦調查局局長科米引發政治風波,也令特朗普與美國自由派媒體的交鋒更加勢如水火。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大報為首的自由派媒體,對特朗普窮追猛打,自命發揮媒體作為第四權的監察力量。特朗普一方亦不甘示弱,總統在Twitter反攻,他的支持者在Fox News等保守派媒體攻擊。
自由派媒體和特朗普由去年大選以來的針鋒相對,到今天看來已推至高峰,雙方都在交鋒中押上自己的名譽。若媒體失敗的話,迎接他們的不僅是「第四權」的光環消失,還可能是各種恐嚇,甚至牢獄之災,曾打倒尼克遜的美國新聞界將黯然無光。

(路透社)
「唯一不變的是變的本身。」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特朗普政府上任四個月以來,確實一切都在變。新任總統對中國、華爾街精英及墨西哥邊境圍牆的態度,無一不變。他對媒體的態度也有變,但反傳統意識並未消退,戰意愈燒愈烈。在科米遭辭退一事中,就更能突顯特朗普對自由派媒體的敵意,對付傳媒的招式亦日新月異。

就如《華盛頓郵報》的分析所言,「證明」媒體有問題,確實是特朗普的標誌之一。CNN、BBC、《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都曾被總統或其團隊指摘為「假新聞」媒體或「人民公敵」。這些曾批評過總統的媒體,在2月被拒入場出席白宮新聞簡報會,惹來業界猛批。事過境遷,特朗普本人現在會邀請傳媒工作者進入他的生活空間,並偶爾接受一些深度訪談的邀請,當中也包括他曾非常討厭的「人民公敵」。英國《衛報》形容,特朗普的白宮從未試過如此開放。

蒂勒森(左)在3月出訪東亞3國時,就只帶上一名親保守派記者。(路透社)

態度看似有變的同時,特朗普團隊仍繼續攻擊自由派媒體。他們仍是敵人,只是白宮迎敵手法有變。在不少重要的官方場合,自由派媒體仍然不見蹤影。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3月出訪日韓中三國時,只有保守派媒體記者麥克皮克(Erin McPike)隨行,其他媒體記者統統不能登機。蒂勒森萬中挑一,讓一個政治傾向相近的媒體貼身採訪,視其為喉舌的意味極濃,亦可視為特朗普向主流媒體宣戰的延續。本月11日,《紐約時報》及取向較為保守的《華爾街日報》,同日刊出由俄羅斯國家通訊社塔斯社(TASS)獨家發放的照片,奇怪的是照片只見特朗普與俄羅斯外交官在白宮橢圓辦公室見面,竟然沒有美國記者在內。白宮隨後表示,他們因遭「算計」(tricked)才讓俄國攝影師進到白宮。

由上述二事可見,特朗普並沒有對媒體愈來愈好,只是攻擊已比以往聰明,不再那麼着迹。可是科米事件的發酵,可能已超出特朗普等人的想像,使他們重啟對自由派的直接攻擊,力度更是前所未見。特朗普在Twitter亦連珠炮發,5月12日,他指「假新聞媒體今天要加班工作了」,「最好就取消未來所有新聞簡報會,為求準確只以書面答覆問題」。數天後,他更表示身為總統,有權與俄羅斯共享消息。上周三,國土安全部長凱利(John F. Kelly)在美國海岸防衛隊學院畢業禮向總統戲言,「你可以用它(學員贈送的佩劍)對付傳媒」,雖然是個笑話,但已足讓媒體膽寒。

【延伸閲讀】「炒米」內幕愈揭愈醜 美國人在問:我該相信誰?

在去年大選中支持特朗普的前眾院議長金里奇(Newt Gingrich),近日在霍士新聞網撰文,指總統「沒有欠現今雄霸媒體的華盛頓記者團及左翼的偽善者任何東西」。金里奇又形容,媒體對特朗普政府的態度是「沒完沒了的不誠實、敵對、鄙視」。金里奇的文章亦與特朗普在Twitter的貼文互相呼應,他重提1933年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上任後的首次記者會,當時沒有一個媒體獲准直接引用總統的說話,所有引用都必須按照白宮早準備好的文件。金里奇認為,記者會的目的是讓媒體明白事態進展,並不是讓記者抓痛處或用問題攻擊白宮,但自水門事件後,新聞媒體就逐漸左傾,更愈來愈「自大」,時至今日變成保守派及特朗普政府的對手。

水門事件最終導致尼克遜下台。(iStock)

水門事件確實是美國媒體的光輝一頁,在1972年至1974年間,《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都根據化名為「深喉」的匿名人士信息,對時任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窮追猛打,逐步揭露尼克遜政府對民主黨總部進行竊聽及盜取機密文件。尼克遜對事件的各種隱瞞失敗,愈來愈多錄音流出,壓得尼克遜被迫辭職,以免成為美國史上首位被彈劾下台的總統。而向媒體告密的「深喉」,終在2005年確認是當時任FBI副局長的費爾特(Mark Felt)。

水門事件堪稱美國上世紀最大的政治醜聞,所含的元素包括:總統不斷掩蓋事實、媒體極力把事件發酵、政府內部有洩密者、所犯事件涉嫌非法等。特朗普今次危機與水門事件確實有可比較的地方。特朗普無法給予解僱科米的合理理由,他和團隊對外的口徑亦不一致,矛盾時有出現,讓記者抓住痛腳。自事發以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甚至《華爾街日報》每天都在網站頭版緊貼案情,做了不少圖表解釋事態發展,信息比水門事件時傳遞得更清楚。無獨有偶,在水門事件和科米事件中,傳媒都非常依賴消息人士來揭露政府弊病,而尼克遜和特朗普二人都曾就此痛批,要求查出洩密者。

【延伸閲讀】「神預測」學者新使命:幫美國總統上一堂歷史課

伍德沃德(左)與伯恩斯坦揭露了尼克遜的非法竊聽。(Getty Images)

不過,傳媒在水門事件中的影響力並非沒有爭議。不少歷史學家認為,傳媒並不是導致尼克遜下台的主要原因。調查記者出身的馬里蘭州大學新聞學教授費爾德斯坦(Mark Feldstein)曾重新審視水門事件的發生過程,他認為《華盛頓郵報》只是揭發水門事件的其中一個主要機構,他引用了一名水門事件檢察官的話,指「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兩名揭發水門事件記者)是一隊上佳調查隊伍的說法不知所謂」。

就連伍德沃德自己也形容「傳媒扳倒尼克遜」的說法是「屁話」。他指出,「傳媒總是扮演一個角色,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但過分強調新聞報道的影響是個錯誤」。媒體確實不能獨力扳倒政府,他們的作用是公開尼克遜的非法勾當。揭發固然重要,但讓總統下台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內部各部門通力合作調查,讓尼克遜再沒有政治途徑扭轉敗局。歷史學家布倫南(Bonnie Brennen)認為,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事後出版的著作及由著作改編而成電影,都以記者調查的角度出發,描述有些微偏差,導致今天大眾或記者放大了傳媒在水門事件的功能。

【延伸閲讀】通俄風波愈揭愈多 弗林涉早已誤導調查員 拒絕向參議院作證

尼克遜雖被趕下神壇,但他應對傳媒的策略遺留至今。操控新聞走向是這位總統任內最重要工作之一,他與幕僚長霍爾德曼(H.R.Haldeman)創辦了首個白宮聯絡辦公廳,管理總統對外各種聯繫,以免面對記者時有任何意外發生。現今每任總統都會有專業團隊做好公關,經營總統的形象。自由派最愛的奧巴馬亦非例外,他在任內經常迴避記者的訪問,偏向與較不知名的報章做訪談或出現在清談節目。小心安排總統行程,讓支持他或對他較友善的媒體包圍他,都是尼克遜所開之風。

尼克遜防範記者的方法影響深遠,如今的特朗普又何嘗不是?特朗普將媒體當作頭號敵人打擊,指摘媒體作假新聞,挑起民眾對媒體的不信任。假新聞受到大家關注的原因,最初是美國在大選期間,社交媒體上充斥着內容會影響民意的訊息。在特朗普當選後,他仍直斥部分曾報道反對聲音的媒體為「假媒體」,讓民眾更不信任那些媒體,打擊媒體公信力。民調亦是特朗普的攻擊對象,特朗普在2月初曾在Twitter上口出狂言,指「所有負面的民調都是假新聞,就如CNN、ABC、NBC的大選民調一樣」。然而在親特朗普的媒體所做的民調中,特朗普的可信程度竟比主流媒體高,可見主流傳媒難以動搖特朗普支持者,亦證明特朗普一直以來的抹黑策略有效。

特朗普經常斥責部分主流媒體為「假新聞媒體」。(路透社)
我們的自由仰賴新聞自由,這不能被限制,遑論是失去。
美國開國元勳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

這種現象當然令一眾主流傳媒憂心忡忡,而自由派傳媒今次大力追擊特朗普,恐怕也得押上自身前途,為了他們信仰的新聞自由而戰。特朗普在與媒體的大戰中,除了「人身攻擊」外,他在當上總統後也用法律手段對付不友善的記者。本月10日,一名西維珍尼亞州的記者在嘗試向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普萊斯(Tom Price)提問時被捕,部分保守派人物更倡議訂立新誹謗法,屆時記者辦事將會難上加難。

如斯威脅令美國傳統的新聞自由響起警號。特朗普並未尊重過與他打對台的媒體,只將媒體當成宣揚自己功績的工具。這種敵我二分思維及抹黑媒體的做法,很可能已在美國史上留下不光彩一頁,就如尼克遜的管理手段一樣。而科米事件帶來的是特朗普的變本加厲。在美國海岸防衛隊學院的畢業禮上,他甚至以受害者自居,稱「史上沒有政治家受到更差或更不公平對待」,又指摘媒體阻礙美國人實現夢想,後來他更在另一場合直指整場調查是在「獵巫」,盡力把民意拉向自己。

在那場畢業禮上,特朗普又希望畢業生以他為榜樣,「戰鬥、戰鬥、戰鬥,永不放棄,不讓敵人打倒你」,或許自由派傳媒亦以這句為榜樣,堅守他們信奉的新聞自由。美國開國元勳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曾寫道:「我們的自由仰賴新聞自由,這不能被限制,遑論是失去。」或許自由派記者希望憑藉追查科米事件保護不斷失去的新聞自由。畢竟對他們來說,新聞自由是金科玉律,甚至是高於生命,絕不可改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亦可
按此訂閱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