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堂親戚、朋友原來無助職場跳槽 舊同事舊上司才是真「貴人」

撰文:李藹明
出版:更新:

又來到見工跳槽的季節,不少人開始重新聯絡舊朋友、疏堂親戚等,同時「放風」,希望從中得到新工作機會。然而這種「弱連結」是否真的能帶來工作機會?近期研究發現,與其寄望半生不熟的「朋友」,倒不如和舊同事打好關係。

職場上的舊戰友,往往是未來事業的重要助力。(網上圖片)

投身職場,不少人會非常熱衷結識新朋友,並認為朋友的朋友往往可帶來新機會,而不少商管專家亦曾有類此說法。然而研究指出,事實上只有17%的人能透過這種弱連結搵工,而六成人卻是透過舊同事介紹得到新機遇。

▌ 僅17%受助於弱連結

印第安納大學的人類學助理教授格申(Ilana Gershon)近日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研究,審視三藩市一個求職組織於2012至2014期間的380個成功求職個案,發現在141個受益於人脈網絡的求職者中,只有17%表示由弱連結中得到幫助,然而卻有逾六成人因舊職場人脈幫助而得到新工作。這些職場人脈並不限於舊同事,舊上司、舊客戶亦是求職者的「貴人」。格申解釋,能清楚及有力地說明求職者工作表現的人,才能真正有助求職者。

舊日戰友,往往是未來職場發展的重要資源。(網上圖片)

▌ 七十年代 口耳相傳獲新機遇

過往出席求職講座,多會有聽及「弱連結有助事業」的說法。這說法源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的一宗研究,訪問了100個曾在過去5年轉工的白領,發現弱連結對他們轉工幫助甚大,而且以口頭消息得知新工作機會的人中,有逾八成都從弱連結中得知。

不少學者針對此說法亦提出解釋,指關係緊密的強連結,包括同事、家人、朋友等,所得到的資訊與你相去不遠,因此不利尋找新機會,而疏遠的連結卻往往會活躍於其他社交圈子,因此能傳來全新的資訊和機會。

▌ 求職模式大不同 推薦才是最重要

在七十年代至今,傳播途徑經歷大幅變革。在格蘭諾維特的年代,求職者最大的挑戰在於尋找新職位空缺,他們可能要花大量氣力讀報紙上的招聘廣告,或透過口耳相傳。然而時至今日,求職模式已大大不同。要知道新的職位空缺,並不需要透過口耳相傳,只需上網一查即可。求職者的挑戰反而在於太多競爭者,難以突圍而出,因此強而有力的推薦人才是求職者的最大武器。

然而格申提醒,經由引薦聘請新員工,雖然可確保新人與推薦他的同事合作愉快,但卻可能有礙工作環境的多元化,有不同背景及觀點的求職者會更難加入團隊,對職場倫理亦未必是好事。

(綜合報道)